电视剧《吴邪私家笔记》开播,一面是精良制作与情怀拉满,一面是魔改剧情与选角争议,《吴邪私家笔记》引发的两极分化反应,折射出盗墓题材影视化改编的深层困境。
“鸡眼黄沙,龙脊背,速来!”当《吴邪私家笔记》中出现这句《盗墓笔记》粉丝耳熟能详的台词,弹幕瞬间沸腾。然而,这种情怀的唤醒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剧情推进,“湿洞”代替“尸洞”、“窑炉”代替“棺椁”、“癸玺”代替“鬼玺”的设定,让众多原著粉丝感到失望。
2025年9月20日,《吴邪私家笔记》在腾讯视频开播,这部由南派三叔亲自参与监制,集结吴镇宇、曹磊等实力派演员的作品,本应成为盗墓笔记IP的又一力作。开播一小时即登顶平台悬疑榜,热度值飙升至22000的佳绩,也印证了市场对它的高期待。
01 叙事革新与妥协
《吴邪私家笔记》在叙事上尝试突破。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吴邪的笔记视角,将“七星鲁王宫”与“怒海潜沙”两大经典章节解构重组。
导演潘安子延续《重启之极海听雷》的悬疑美学,运用高密度惊悚镜头与“笔记视角”切换,试图营造沉浸式探险体验。
在“湿洞探秘”场景中,镜头从吴邪的笔记本特写急速拉远,展现幽深洞穴中的细节。配合《十年人间》的经典旋律,制作团队显然希望能唤醒原著党的集体记忆。
这种叙事策略的革新,却面临着审查制度的严峻挑战。为通过审核,剧组不得不对原著进行大量修改,导致关键场景的缺失和世界观根基的动摇。
当“七星悬棺”变成“七棵树”,“盗墓”变为“探险”,原著中那种阴森诡异的氛围被大大削弱,引发了大量原著粉丝对于剧情“魔改”的负面评价。
02 选角争议与表演两极分化
在选角方面,《吴邪私家笔记》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徐振轩饰演的吴邪几乎获得零差评认可,被观众赞为“最还原的一版”。
徐振轩演出了吴邪初涉盗墓圈时的青涩书生气,面对诡异场景时的紧张与好奇,以及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强劲。特别是眼神里的纯粹,贴合了原著中“天真”的形象。
相比之下,程相饰演的张起灵和吴镇宇饰演的吴三省则成为争议焦点。对程相版张起灵的评价多为“存在感太低,像个背景板”,缺乏该角色的清冷和强大气场。
吴镇宇虽然凭借精湛演技将吴三省的江湖经验与智慧演绎得入木三分,但其港普配音和港式江湖气与角色“内地土夫子”的设定略显割裂。
有观众评论道:“吴镇宇的表演太端着了,说话时刻意营造‘大佬感’,却没了吴三省该有的松弛与痞气。”
03 制作精良与节奏失衡
《吴邪私家笔记》在制作上展现出国产盗墓题材的高水准。美术指导马赟借鉴《鬼吹灯》系列经验,将青铜椟、长生玉俑等东方奇幻元素极致还原。
在“鲁殇王地宫”场景中,团队耗资百万搭建的青铜树机关,其叶片可随水流开合,树洞中的尸蟞群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出逼真的压迫感。
造型指导钟佳妮则为角色量身定制服装——吴邪的冲锋衣内衬绣有湘西苗绣纹样,暗示其家族背景;张起灵的连帽衫采用防刮耐磨的特种面料,细节处可见血渍与磨损痕迹。
然而,精良制作难掩叙事节奏的失衡。前3集花费大量篇幅描绘潘子网吧打架、大奎医院谈薪等支线,导致主线探险进程缓慢。
许多观众认为非探险的文戏铺垫过长,剧情推进平淡,观感中规中矩。部分观众甚至表示需要倍速播放才能坚持看完。
04 IP改编的困境与出路
《吴邪私家笔记》的口碑分化,折射出盗墓题材改编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原著党对“填坑”的执念与创作团队“再创造”的野心难以调和;另一方面,市场对“短平快”的追求与悬疑题材需要沉淀的矛盾日益凸显。
与系列前作对比,《吴邪私家笔记》的优缺点更为明显。相较于早期杨洋版《盗墓笔记》的魔改争议,该剧在主线还原度上更贴合原著;但《终极笔记》中肖宇梁版张起灵的神韵仍是难以逾越的标杆。
从制作层面看,该剧虽然存在特效参差的瑕疵,但地下世界的光影设计、生物特效已比2015年的初代网剧有明显提升。
这部剧最大的启示在于:过度保守的“安全改编” 虽能规避风险,却也可能以牺牲作品核心魅力为代价。
当创作团队因害怕触碰审查红线而过度修改原著设定时,作品最吸引人的神秘感和悬疑感也随之消失,最终导致市场反响不及预期。
《吴邪私家笔记》在10月3日VIP收官时,最高景气指数为1.452,未能进入头部序列,整体市场表现平平。这个成绩对于备受期待的盗墓IP来说,显然不尽如人意。
面对日益严格的审查环境,制作团队不得将“尸洞”改为“湿洞”、“棺椁”变为“窑炉”。这些修改虽然保证了剧集的顺利播出,却使原著的神秘感受到严重削弱。
影视化改编如何在书粉的情怀期待、审查的刚性限制和普通观众的观影需求间找到平衡点,仍是《盗墓笔记》乃至整个盗墓题材需要解决的难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