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温故而知新:城市更新的永恒话题

近几年来,城市更新成了家喻户晓的“热词”,并成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及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各种论坛、学术研讨和活动层出不穷

近几年来,城市更新成了家喻户晓的“热词”,并成为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及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路径。各种论坛、学术研讨和活动层出不穷。不过,从现有的一些研究文章、关注点和参与人群来看,城市更新似乎还比较局限于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与整个城市的经济、产业、社会和文化的关联度、尤其是互动似乎还不够。

张江国创中心,图源:张江国创中心

从现代城市的起源看,往往是先有产业集聚,后有城市形成;什么样的产业吸引什么样的人群,决定着什么样的城市;产业的不断迭代焕新,推动着城市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所以,离开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经济功能,以及构成经济功能的各种产业来探讨城市更新,往往会失去其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更容易停留在空间、形态、感观等外表上,从而缺乏城市更新的内核、内涵和内容依托。

因此,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从产业焕新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上,从产业一人群一需求一功能一城市这一底层逻辑上,研究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使产业焕新成为城市更新的“动力源”,城市更新成为产业焕新的“助推器”。

由此,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注重在实践中梳理积累各种结合、融合的方法与路径;分析总结各种成功的案例和创新;探讨研究各种新趋势、新观点和新问题,最终形成了《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这本新作。

它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跳出了站在规划师、设计师角度来看城市更新,而是从经济、产业、城市、社会、企业、人文、消费和市民的多种维度,观察怎样的城市更新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市民所欢迎、所喜欢的;怎样的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的。

总之,城市更新不仅是主管部门、规划师和设计师的专利,更是涉及城市中全体市民的切身大事。它既要有社会价值,也需要有经济价值,更需要有市民的获得感和项目的可持续性。从这些基本理念和维度出发,本书的内容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

一是探索篇。城市更新是我国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很难做到“规划引领”;不同城市更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可依;不可能像做“团体操”那样整齐划一、齐步前行。不同城市、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项目,都需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从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积极探索实践、并实现理论升华,进而形成相对合理、科学的规范。

西岸梦中心,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二是案例篇。就上海而言,城市更新已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的局面。尤其在功能、定位、模式、业态、运营、投融资等各方面,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都在实践中出了不少高招、妙招和绝招,充分体现出在城市更新领域中,企业、基层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高手在民间、智慧在企业、办法在基层。

集装箱星巴克,图源:智慧湾

三是指数篇。这是以往研究城市更新所没有的,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通过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通过独特视角、“以小见大”,对城市产业焕新的变化,尤其是对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人群的画像,为城市更新怎样适应城市产业迭代、怎样瞄准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怎样改造运营更有适应性的空间,提供了创新性、数字化的决策依据。

EKA·天物,图源:SIITD拍摄

四是借鉴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于衡量一件事是否成功,往往用“可复制、可推广”来衡量。殊不知,这种思维从本质上还是源于工业流水线,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区位的不同,城市更新是难以“可复制、可推广”的。但是,可借鉴、可参考、可启发是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更新需要开拓视野、开放包容,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有益的探索和先进做法,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宇航员墙绘,图源:萌动上海

五是漫步篇。对一座城市的了解和喜爱,车行是做不到的,需要通过骑行、步行,深入到街区巷尾,才能够对一座城市有更深的了解、体验和喜爱,这也是近年来Citywalk(城市行走)流行的重要原因。同样,只有通过Citywalk,才能更真切地品味和感受上海这座具有众多优秀历史建筑大都市的文化底蕴,以及它在经历城市更新后,所焕发出来的那种让人陶醉的魅力。

上海音乐学院,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正因为有这5部分的内容构成,所以,本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聚焦新问题。当前我国城市更新仍处于全新的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板和模式,需要各个城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文化和区域条件,因地制宜地探索实践,包括在理念、理论上的探索,以及实践上的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角度还是比较敏锐和全方位的,文中所关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都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遇到、或将要面临、并且是需要加以回答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对于启发从业人员思维、拓宽视野、创新方法,应该是有禆益的。

愚园公共市集,图源:乐游上海

第二,观察多视角。城市更新是涉及城市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产业、市民、人文、生态、建设、管理等,远不是主管部门、规划部门和设计单位所能涵盖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在这其中,观察和评价城市更新的视角就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纵横交织;不仅要有外在形象的焕新,更要有内涵功能的提升;不仅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更需要从市民、企业感受度和获得感出发,来衡量和评价城市更新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带来的益处。在这方面,本书试图从多维的角度,既有感观上的评价,也有基于数据的分析;既有案例带来的“华丽转型”,又有“它山之石”的借鉴经验。总之,“换个角度看世界”,使观察评价城市更新更加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

上海·力波,图源:上海·力波

第三,注重“以小见大”。城市更新虽然也离不开“宏大叙事”,但根本上是一种城市内涵提升之策,是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的“细雨润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优化与完善。所以,“小规模、渐近式、个性化、可持续”是主线,“小而美、小而雅、小而精、小而特”是魅力。本书无论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还是用数据反映城市的某种变化,其切入点都不大,但研究和分析力争有一定深度,让人们看到了隐藏其中的变化和趋势,引发共鸣,让人思考。

鸿寿坊,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第四,努力探寻规律。本书有很大部分是案例总结,不过,它倒不是常见的案例设计理念、特点和风格的总结,也不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的常规性总结。而是围绕案例成功的因素,通过“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的方法,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探寻每个项目成功背后的规律性和底层逻辑,尽可能为从事城市更新领域的团队、机构提供可启发、可借鉴、可参考的内容。

华谊·万创新所,图源:万科

总之,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观察、了解和关注城市更新的新视角、新渠道和新方法;也希望为从事城市更新的同行、机构和企业提供更多源于实践的理论思考、方法创新和案例借鉴。

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和创新方法,为国内其他兄弟城市的更新提供了不少先行经验和有益启示。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一书,就是集众多更新实践、理论探索和创新成果的一部作品。本书不同于偏重介绍更新项目设计思路以及方案的套路,而是从经济、产业、城市、社会、企业、人文、消费和市民的多维度,分析阐述怎样的城市更新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市民所喜欢的;怎样的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的。总之,城市更新不仅要有主管部门、规划师和设计师参与,更是企业的主战场,并涉及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它既要有社会价值,也要有经济价值,更要有市民的获得感和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本书的基本理念和切入点。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观察、了解城市的新视角、新渠道和新方法,也希望能为从事城市更新的同行、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些源于实践的理论思考、方法创新和案例借鉴。

为方便阅读,成书采用正16开尺寸,空心脊的装帧方式,四色全彩印刷。内文用纸优良,且空心脊的装帧方式使书可以摊平,利于跨页图的阅读;封面则采用优美的艺术纸。全书虽厚,但由于用纸考究,重量很轻,便于携带。书的整体设计简洁大气,是一本精致易读的好书。

书名:《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

定价:168.00元

书号:ISBN 978-7-5765-1676-0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欢迎订购

联系人:孙老师13611942688秦老师 15921998880

座机:021-64676547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撰      稿:夏   雨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