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今年清北招生遇冷好多高分生都拒了,反而选国防科大、南华大学这些学校,以前都是清北挑人,为啥今年会反过来?

曾经无数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至高学府,如今却遭到了大量学霸的"抛弃"——尤其是那些冷门专业,甚至患上了"招生焦虑症",只因

曾经无数人挤破头都进不去的至高学府,如今却遭到了大量学霸的"抛弃"——尤其是那些冷门专业,甚至患上了"招生焦虑症",只因拒绝它们的学霸实在太多。首先是安徽的高考状元,明确放弃清北,直接转投香港大学;随后江西三名高分考生中,田志越拒绝了清华北大,还因此和老师引发了激烈的冲突;更罕见的是,北大在湖北招生时,竟出现了空档,原因是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不愿去北大的冷门专业。最让人意外的是,内蒙古有两名分数足够的高考生,放着北大不选,偏偏选择了武大(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而最受关注的,当属河南状元——他拒绝清北,带着理想奔赴国防科技大学的故事。看到清北招生遇冷,很多人一头雾水:以前从来都是清北挑学生,怎么如今乾坤颠倒,变成考生挑三拣四了?

其实不只是清北,今年大量985、211名校都遇到了"招不到人"的情况。比如有考生考了633分,没选传统985名校,反而报了南华大学;湖南一位636分的同学,放弃985大学,选择了一所民办高校;更让人惊讶的是,河南有位高分考生以674分的成绩,选了福耀科技大学;报考东莞粤港大湾区大学的高分考生,也比比皆是。难道这一批考生不够聪明?恰恰相反,这反而证明,这一代考生才是真的"人间清醒"。他们之所以对名校祛魅,是因为看得透当下的就业环境:即便顶着名校光环毕业,走出校门后,大概率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要么找了半年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985高材生毕业起薪只有三四千,让他们严重怀疑十年寒窗的意义。尤其是名校的冷门专业,像园艺、护理、新闻学等,这些专业技术含量不高,名校和普通高校的教学差距并不大。如果只为一个名校头衔选择它们,毕业之后还是会陷入"没人要、没人管"的局面。与其这样,不如在填志愿时就一步到位,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就说那位放弃985、选择南华大学的考生,难道是傻吗?当然不是。因为南华大学的"核产业特色班",入学就直接锁定职业赛道:不仅四年学费全免,毕业还能直接进入核电站工作,职业规划无比清晰——五年能当工程师,十年能当高级工程师,还有编制,甚至有人28岁就能年入30万以上。有这样的条件,谁还愿意毕业后去社会上看老板脸色?

再看河南那位674分选福耀科技大学的考生,他的考量也很实际:只要进入福耀科技大学,就能享受"本硕博8年连读"的培养模式,还有免费出国留学的机会,毕业之后直接解决就业问题。至于报考东莞粤港大湾区大学的学生,理由更简单:这所大学的实验室就建在华为隔壁,出门就是华为与国家共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所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的契合度高达95%以上,几乎是"无障碍就业"。还有那位选择国防科技大学的河南状元,固然有理想的成分,但更现实的考量是:进入国防科大后,不仅学费、食宿全免,国家每月还会补贴1800元,毕业之后大概率能获得军籍、成为军官——这样的条件,谁看了不心动?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条件同样优越。该校毕业生大多投身国家机密工程,有的参与造船造装备,有的甚至负责航母焊接工作:不仅说出来有面子,收入也显著高于市场水平。更难得的是,疫情期间这所学校还有特殊关怀——允许学生自主返乡,并承诺一切相关后果由校方承担,这份人文关怀,超过了绝大多数院校。

这样一对比,就能明白为什么今年那么多高分考生放弃985名校,而军校、警校的分数线却不断飙升。归根到底,是当下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就算是学霸、考上985、成了方圆十里的"绝顶天才",毕业后可能实习工资3500元,转正后也只有6000元;工作10年,还可能面临"35岁下岗危机";要是遇上经济下行或贸易战影响,所在公司甚至可能直接破产——在降薪裁员的大潮里,每天都要担忧未来的结局。反观考进军校、警校的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就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以后做什么工作、去哪个单位、待遇怎么样,全都明明白白。工资高低暂且不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确定性"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它能让人不用担忧35岁失业,不用焦虑明天的房贷会不会断供、孩子的奶粉钱够不够。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打破了人们对"名校=好未来"的常规认知。其实不是清北不受欢迎了,而是未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考高分的机器",而是有想法、有洞察力的战略人才。站在考生的角度,他们要的不是名校光环和虚无的"面子",而是实打实的就业机会和确定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校与国家重要产业紧密绑定,进入这些行业工作,既能获得成就感,也不会为人生感到迷茫。这种"物质保障+精神满足"的双向救赎,才是学生改变志愿填报认知的根本原因。

网友热评- @职场观察员小杨:"这届考生太通透了!以前总觉得'进名校就万事大吉',现在才发现,能提前锁定就业、避开35岁危机的选择,才是真的'赢在起跑线'——毕竟生活要的是'安稳',不是'虚名'。"- @教育博主林老师:"理解考生的务实,但还是有点可惜:清北的学术资源、人脉平台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如果名校能优化冷门专业的就业对接,比如增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或许能留住更多人才。"- @00后打工人阿泽:"作为刚毕业的985学生,太懂这种焦虑了!当初为了名校选了冷门专业,现在找工作处处碰壁,月薪还没同期学技术的同学高。这届考生的选择,其实是在'反向提醒'高校:该重视专业与就业的匹配度了。"- @家长李女士:"以前总盼着孩子考清北,现在看了这些案例,反而觉得'适合才最重要'。国防科大、福耀科技大学这种能给孩子'确定性'的学校,反而更让人放心——毕竟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未来能安稳、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