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近日,中国银行光华路支行发生的一幕令人警醒:一位客户举着手机冲进营业厅,称自己参与某平台活动需要立即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工作人员发现其打开的链接存在异常,当即判断为电信诈骗。尽管客户反复强调"群友都成功提现",但在银行员工与民警的耐心劝导下,最终避免了20万元资金损失。这个真实案例犹如一记警钟,再次敲响防范金融诈骗的全民战鼓。
当前,非法金融活动已形成专业化、链条化运作模式。诈骗分子通过仿冒官方平台、虚构投资回报、编造紧急场景等手段,不断升级心理操控技巧。案例中受害者提到的"见证群友提现",正是典型的"托儿群"诈骗套路。统计显示,冒充投资理财类诈骗呈现"精准画像、情感渗透、技术加持"的新特点。
"大额交易请慎重,多方核验是保证"不仅是行动口号,更是安全准则。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展现的专业素养值得肯定:首先通过"三查一看"(查链接域名、查平台资质、查交易记录,看客户情绪)快速识别风险;其次启动"双线验证"机制,既安抚客户情绪,又联动警方提供权威佐证;最终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帮助客户建立防诈免疫力。这种"技术拦截+人工干预+社会协同"的联防模式,已成为阻断诈骗的关键屏障。
案例二:
2025年4月14日下午,一年轻女子急匆匆走进中国银行西安丝路科学城支行,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称其是隔壁大学在校生,银行卡被人刷走2万余元。见状,大堂经理急忙引导客户至内控副行长面前,详细了解客户受骗情况,经耐心沟通后,得知事情原委。
原来,该客户近期收到95566短信,提示其名下银行卡存在交易风险,将被临时止付,需点击链接重新激活。因是官方电话信息,客户并未产生怀疑,便放松警惕,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进行认证,随后就接到自称是银行客服人员电话,建议进行屏幕共享,好指导客户在线恢复银行卡使用。“客服”要求客户清空银行卡内余额,将资金转入其名下另一中行卡内,先保证目前的资金安全,客户并无觉得不妥,遂将余额转出,结束后发现另一张卡迟迟未收到这笔资金,才觉自己被骗,现因担心银行卡后续使用存在风险,前来我行求助。
我行工作人员查看了客户收到的官方短信,后面附有的链接并不像是官方域名,于是确信客户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建议报警处理,积极提供线索,看款项是否能被追回。在安抚其情绪的基础上,积极帮助该客户更换银行卡,并重置密码,同时提示客户留意链接域名,不要随意点击输入个人信息,更不能与所谓工作人员进行屏幕共享,官方不会有此要求,尤其涉及到短信验证码、网站链接等,一定要提高警觉,切勿被骗!客户对我行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感谢。
案例三:
4月9日下午,客户金先生进入中国银行西安逸翠园支行取号排队,因前面排队的人较多,急得又是找大堂经理又是找当班行长,一再要求立即提升手机银行的限额,要大额转账。大堂经理首先安抚好金先生的情绪,并询问金先生转账的对象、金额,现在遇到问题等信息,但金先生一直很急很急的样子,不断看着手机微信说孩子在外地读大学出事啦,现在要赔偿他人医疗费15万元,所以立刻要给孩子转钱过去,但现在手机银行转账额度不足。
大堂经理问:“你一直在微信与你孩子沟通,有没有打电话过去问到底什么情况?”金先生回答:“孩子他只在微信里回了说一直在上课,不能听电话,要求马上汇钱过来”,此异常情况,立即引起大堂经理的警觉。尽管客户多次催促尽快办理,大堂经理还是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在拖延办理的同时,立即向网点当班行长反映,当班行长与金先生再次沟通,他对“孩子”在微信中说的一直在上课,不让打电话沟通的事深信不疑,所以急切要求银行协助转十五万到同学账户内,否则同学就会报警。
当班行长和大堂经理凭借从业经验,基本判断这是一起电信网络诈骗,并向金先生耐心劝说切勿轻易,必须做进一步的汇款验证再向陌生人转账。最后,金先生听从劝告,通过学校老师联系到了孩子,孩子说其手机遗失了、根本没微信里说的那回事。这时金先生才如梦初醒,一直对在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案例分析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且手段层出不穷。在本案例中,不法分子盗了受害人手机,利用微信号,对受害人备注为家人的微信发起诈骗行为,诱导其进行转账。
案例启示
1.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在个人手机电话簿、微信名备注时不使用爸、妈等亲属关系的字眼,防止其微信号或QQ号被盗时犯罪份子用其身份诱骗其金钱。
2.多作调查应证,对微信中家人、领导等身份让其汇款,一定要打电话过去核对清楚,特别是不接听电话,又要求转入账户非亲友本人姓名的,更加多作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