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料想,一场告别仪式,竟能让整座北京城陷入沉寂。

告别仪式现场,人们纷纷鞠躬
10月24日破晓时分,八宝山殡仪馆外人群密集,却出奇地安静,静到落叶飘零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队伍如长河般延伸,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尽头,那里站着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捧着白花的清华学子,还有那些跨越重洋而来的学者,以及更多未曾谋面的陌生面孔, 说到底,所有人等待的都是同一个瞬间,为杨振宁先生送行。

送别的人群自觉排起长队
这位凭借「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撼动物理学界的巨擘,于101岁高龄画上了生命的句点, 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自此落幕, 命运的安排,向来不理会人的情感是否能够承受。
八宝山革命公墓成了他的长眠之所,紧邻着挚友邓稼先, 此乃一份来自国家的至高敬意。香港官员敬献的花圈静置在侧,多个科研机构以降半旗的方式表达哀悼,整个物理学界为此震动。这样的布局,不仅是对他“人民科学家”身份的最终确认,更是将一段横跨半世纪的友情凝固成了永恒,科学和爱国心,是他们二人共同的信念基石。

杨政宁与邓稼先的合影
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永久为邻,这结局,仿佛就是那一代人心中最纯粹约定的回响。
即便到了生命的末期,杨先生的思绪也从未离开过清华园, 年过八旬,他依然站上讲台,亲自指点学生,他将回国后的住所起名为「归根居」,回归故土的执念,是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 人生固然难免有憾,可他这一生的轨迹,早已是璀璨夺目。

讲台上授课的杨振宁
尽管存在两年前脊椎受伤、以及今年九月入院后体力愈发不支的情形,他的思维却始终保持着敏锐,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甚至能逐一辨认出前来探望的故友, 他对科学与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直到生命终结也未曾有半分消减, 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照亮前路。
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一个身影始终陪伴在侧,那便是翁帆。

杨政宁与翁帆
提及翁帆,在他生命最后的那个月,因身体虚弱已无法开口,她就依靠一块小白板来进行沟通, 那一笔一划,无声的字句,皆是沉默的守护。

好友曝光杨政宁在离世前的细节
这段婚姻走过了21个年头,从起初引来“老少配”的无数非议,到后来获得普遍的理解,尤其是其长子杨光诺公开致谢,坦言“谢谢翁帆让父亲的晚年这般安宁与温暖”。 杨先生本人也曾评价,「这段婚姻延长了我的生命」。21年的光阴本身,就是对何为相互扶持与深厚情谊的最好注解, 感情之事,终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界的种种议论,时间自会给出最终的裁决。
人流缓缓移动,人们静默地献上花束, 一位老教授眼眶泛红地低语,「他不止是一位科学家,他是一座灯塔」, 于这个世界而言,杨振宁先生的遗产是「宇称不守恒」,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能赠予时代的最宝贵馈赠。
但他留下的,远不止于此,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科学或许没有边界,但科学家心中有自己的归属,他选择了回归故土,我们便选择将他永远铭记, 他的传奇不会因生命的终结而消散,他的目光仿佛仍能穿透岁月,凝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所有向往科学、探寻真理的后继者们。

杨政宁
杨振宁先生,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