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的西南边疆,瘴气弥漫的群山里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怒火。那些被称为 “益州夷” 的部族,世代居住在今四川、云南交界的深谷中,自从汉武帝征服西南夷设立郡县后,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像山一样压在他们头上。公元前 87 年汉武帝驾崩,消息传到益州,二十个夷人部落终于忍无可忍,三万多族人手持戈矛呐喊着冲出山林,攻破郡县衙门,杀死汉朝官吏,一场震动朝野的叛乱就此爆发。
刚刚即位的汉昭帝年仅八岁,朝政由霍光主持,但边疆告急的文书一封接一封送抵长安,容不得丝毫迟疑。朝廷很快选定了统帅 —— 水衡都尉吕辟胡,这位掌管皇家园林的官员此前并无实战经验,却意外得到了平叛重任。公元前 86 年夏天,吕辟胡率领从犍为、蜀郡紧急征调的精锐士兵,沿着崎岖的五尺道向益州进发。出发前,他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声称三个月内必能平定叛乱,可他不知道,等待他的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而是西南山地里的死亡陷阱。

汉军进入益州地界后,立刻陷入了困境。夷人熟悉山地地形,白天躲在密林里放冷箭,夜晚趁着夜色偷袭军营,把汉军搅得心神不宁。吕辟胡本就缺乏决断力,面对夷人的游击战术更是束手无策,只能下令军队龟缩在营垒里固守。这一守就是数月,粮草渐渐接济不上,士兵们怨声载道。更要命的是,他错过了平定叛乱的最佳时机 —— 夷人部落趁机联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指挥,甚至开始主动围攻汉军据点。
叛乱爆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83 年,战事终于推向了顶点。夷人叛军集中兵力猛攻益州郡治所,太守率领守军拼死抵抗,多次派人向吕辟胡求援,可他却害怕中埋伏,迟迟不肯发兵。等他终于下定决心进军时,郡城已经被攻破,太守战死,官府储存的军械粮草全被叛军夺走。愤怒的夷人带着缴获的武器,在一条湍急的河流边设下埋伏,当吕辟胡的军队渡河时,两岸突然响起号角,滚石擂木如暴雨般落下,汉军士兵惊慌失措,纷纷掉入冰冷的河水中。这场惨败让汉军付出了四千多人伤亡的代价,尸体顺着河流漂了数十里,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动。

吕辟胡的战败成了战局的转折点。霍光意识到,再派庸将只会白白葬送士兵性命,必须启用真正能打仗的将领。他目光锁定了两个人: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王平曾担任廷尉,熟悉边地律法,更在之前奉命巡察郡国时深入了解过西南民情;田广明则是出了名的悍将,在淮阳郡任太守时因平定叛乱有功升任九卿,打仗以勇猛果决著称。公元前 83 年冬天,汉昭帝下旨撤掉吕辟胡的职务,任命田广明为主帅,王平为副将,率领三万精兵再度开赴益州。
田广明一到前线,就彻底改变了吕辟胡的防御策略。他先是派人联络当地顺从汉朝的句町部族,许诺平叛后给予封赏,争取到了关键的盟友。接着,他把汉军分成数支小队,每队配备熟悉地形的向导,主动深入山林搜寻夷人部落。王平则发挥他的律法专长,对投降的夷人宽大处理,只严惩为首的叛乱头目,这一招很快瓦解了夷人的抵抗意志。有一次,一支汉军小队被夷人围困在山谷中,田广明亲自率领精锐骑兵救援,他手持长戟冲锋在前,斩杀了夷人头领,硬生生把被困士兵救了出来。这一战让汉军士气大振,也让夷人见识到了汉朝悍将的厉害。

决战发生在公元前 82 年秋天。田广明得知夷人主力聚集在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派王平率领部分兵力在正面布阵,吸引夷人注意力,自己则带着主力悄悄绕到夷人后方的山头。当夷人集中兵力向王平发起冲锋时,田广明突然下令擂鼓,汉军从山头俯冲而下,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夷人阵中。夷人首尾不能相顾,顿时乱作一团,三万多叛军很快被击溃。这场大战汉军斩杀俘虏三万多人,缴获牛羊等牲畜五万多头,那些负隅顽抗的夷人部落,在汉军的连续进攻下也陆续投降。
叛乱平定后,田广明和王平并没有像以往的将领那样大肆杀戮,而是采取了安抚政策。他们上奏朝廷,请求减免益州地区的赋税,同时任命夷人部落的首领担任地方官吏,让他们继续管理自己的族人。汉昭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还特意封句町部族首领毋波为 “句町王”,以表彰他助汉平叛的功劳。这些举措很快稳定了益州局势,那些曾经反抗汉朝的夷人,渐渐接受了朝廷的统治,西南边疆重新恢复了平静。

这场历时三年的叛乱,不仅考验了刚即位的汉昭帝和霍光的执政能力,更见证了汉朝治理边疆的智慧。吕辟胡的失利警示后人,治理边疆不能仅凭武力压制,而田广明与王平的成功则证明,恩威并施才是长治久安之道。从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到汉昭帝平定叛乱,汉朝用数十年时间,终于在西南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