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tation
Wang, Z. F, and Coauthors, 2026: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Eco-Environment Shanghuang Observatory: An integrated multiscale research platform in Southeastern China for understanding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feedback, and extreme weather–climate linkages.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 10.1007/s00376-025-5307-7.
Download
http://www.iapjournals.ac.cn/aas/article/doi/10.1007/s00376-025-5307-7
封/面/故/事
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

介绍上黄观测站的新闻与观点文章登上了AAS最新一期封面
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ABLES)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我国东南部建成,是一座面向大气环境多尺度综合科学研究的开放平台,主要开展大气边界层理化过程、大气化学与极端天气以及跨圈层多尺度反馈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云端中的上黄观测站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气象灾害和区域性污染频繁发生,突显了跨圈层、多组分协同观测的迫切需求。大气边界层顶作为气候与环境研究中至关重要但尚未充分观测的区域,对理解大气过程及其气候效应具有关键意义。为应对这一科学挑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浙江省金华市上黄村建立了大气边界层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ABLES)。作为一座高海拔、综合性研究平台,ABLES旨在提供东亚区域系统、长期、连续的大气与生态环境观测支撑,重点关注三个核心科学方向:
1
大气层间污染物的跨层传输及其气候与环境影响;
2
极端天气条件下云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交互作用;
3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多尺度反馈机制。
ABLES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上黄村大毛尖山顶(海拔1128米),处于我国东南部典型的大气背景区。观测站具备先进的科学仪器,可对云微物理特性、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及其对大气化学与气候反馈机制的影响开展系统研究。ABLES重视对边界层动力学特征和跨层环境交互的长期观测,能够为极端天气和污染事件的数值模拟及模式预测提供关键约束信息,从而为气候适应和灾害防范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凭借其高海拔、云雾频发的地理特征,ABLES在初夏和秋季常年出现的云雾现象,为研究云微物理过程、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对气候反馈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实验条件。

ABLES周围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代表性观测站的地理分布。
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前沿平台,ABLES不仅专注于现有大气现象和污染物输送的精细化观测,还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设备,ABLES能够实时追踪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温湿度结构变化及污染物在不同大气层中的垂直分布,为制定精准的污染控制和气候适应政策提供数据支撑。长期连续的观测资料为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如雷暴、冻雨及气溶胶沉降过程)频发的潜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完善极端天气预警体系和开展气候灾害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ABLES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气候与污染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尤其在极端天气与跨层污染传输过程中的反馈机制。

图2 系统化描述ABLES的大气科学研究。
未来,ABLES将继续加强区域空气污染源的精细化研究,重点关注生态脆弱地区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推动高分辨率、多尺度的大气物理与化学过程模拟,为极端事件预警、气候风险管理及长期环境监测提供持续的科学支撑。
此研究得到了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编号:2024ZD01、2024ZD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42177092)的支持,也衷心感谢武义县县委人民政府对观测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