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适逢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召开,巴西的街头,也随处可见行驶着的绿色新能源网约车,而运营它的平台也不陌生:滴滴。
这些车辆是巴西最大的网约车平台99推出的电动车品类「99electric-Pro」,而99的母公司,正是滴滴。这也是巴西首个电动网约车品类,主打安静、舒适与环保的乘坐体验。自2024年7月在圣保罗上线以来,该服务已经在巴西五个城市落地,登记在册的电动网约车已超过3万辆,其中相当一部分网约车就是比亚迪的D1。服务乘客超过2700万人次,行驶总里程超过2.45亿公里,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2万吨,相当于种植约24.5万棵树。
这是滴滴出海战略的一次重大实验——它要验证的,不是网约车模式的海外复制,而是平台型企业能不能带着整条产业链一起出海。
01
滴滴在拉美的「三步棋」
在讨论这次电动化战略之前,不妨回顾一下滴滴是怎么来到拉美的。事实上,早在8年前,滴滴就已经开始在千里之外的地球另一端布局海外业务,它的拉美战略,可以分为「三步棋」。
第一步:进入市场。
2018年,滴滴全资收购巴西本土打车平台99。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收购,而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彼时,99已经在巴西运营了5年,覆盖550个城市,拥有30多万司机和1400万用户。滴滴用这笔收购,直接获得了巴西市场的入场券。同年,滴滴进入墨西哥,几年时间市占率达56%,超过了Uber的44%。目前,滴滴已在拉美10个国家开展业务。
这个速度,背后是滴滴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打法:快速扩张、规模优势、网络效应。但拉美不是中国,光有速度还不够。滴滴之后就下了第二步棋:本土化。
拉美市场有个特殊性:高度依赖现金,信用卡和移动支付普及率极低——以墨西哥为例,半数以上成年人依然习惯用现金交易,信用卡普及率只有25%。这意味着,如果只支持线上支付,滴滴会直接失去三分之二的潜在用户。滴滴很快就拿出了本土解决方案:与墨西哥连锁便利店Oxxo合作。用户可以在Oxxo门店用现金充值打车账户。Oxxo覆在墨西哥有2万家门面店,且本身就提供水电缴费、手机充值及电商支付业务,是很多人习惯的充值地。这个合作,一下子打通了滴滴现金用户的支付通道。
还有安全问题。拉美的治安环境比国内复杂得多,滴滴从2020年开始,将国内验证过的安全功能带到巴西:比如行程录音,一键求助,车辆异常停留报警,组建24小时安全相应团队等等,大幅降低了99平台上的犯罪率,保障乘客安全。另一方面,滴滴的大数据系统也会识别乘客过去打车经历、是否首单、出发及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等信息,叠加身份验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措施,向司机提供更多信息供其判断,降低司机接单的安全风险。
这些本地化的努力,让滴滴在拉美不只是一个「外来者」,而是一个「懂当地」的平台。靠前两步扎下根之后,滴滴就开始下第三步棋:电动化。
2025年10月,墨西哥街头出现了一批新的网约车——500辆纯电动专车,全部来自中国品牌:广汽埃安、江汽集团。这是滴滴在拉美推出的首个标准化纯电专车品类。滴滴的目标是:2030年前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将为墨西哥减少超过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在巴西,滴滴牵头成立了「巴西可持续出行联盟」,成员已达23家,包括车企、充电设施企业、金融机构等。联盟的目标是:2025年底巴西新车销量中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至15%。巴西电动汽车协会(ABVE)统计,截止2025年2月,巴西共装有14827个电动汽车充电桩,较2024年11月增长了22%,电动汽车与充电桩比例降低至14:1。已拥有充电桩,城市覆盖率达25%。
这一步,滴滴正在从「平台运营商」升级为「产业链组织者」,在拉美逐步打造了自己的新能源生态。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产生了:滴滴为什么要「造生态」?
02
滴滴为什么要「造生态」?
拉美是一片新能源的蓝海。这里有近7亿人口,城镇化率近80%,是全球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高城镇化率意味着大量的出行需求,自然也包括日益增长的汽车购置需求——以巴西为例,202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32.3%的人选择「汽车」作为通勤工具,为所有通勤工具中占比最高的选项。
但拉美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2.3%,远低于中国的58.3%和欧洲9国(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丹麦)的32%。2024年拉美六国(巴西、墨西哥等)新能源车销量为11万辆,同比增长250%——这个增速,说明市场正在快速启动。这样的市场,对市场日趋饱和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
但先别急,想在拉美卖车,有两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第一,当地缺乏配套新能源的充电,维修服务,该怎么办?第二,顾客很多没有见过新能源车,要怎么建立品牌认知?
恰好,这两个问题,滴滴都能解决。
首先是「先有鸡先有蛋」问题。新能源车推广有个经典悖论:在推广初期,消费者会因为充电不便不想买车,于是电车保有量少,而电力公司因为电车少也没有动力建充电桩,导致新能源车更少。
滴滴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死循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一边在B端集中采购网约电车,靠网约车把电车保有量提上去,为充电站创造需求;另一边协同建设充电网络,把基建给铺开,为电动车生态打下基础。
2023年7月,比亚迪与滴滴旗下的99平台合作,300辆比亚迪D1纯电动车通过租赁方式提供给99平台司机。2023年底前,形成一支规模达1000辆的巴西最大电动汽车车队。另一方面,滴滴和比亚迪还与EZVolt、Tupi Mobilidade等充电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充电站,截至2025年5月,已经建成超过450个充电站,成为巴西最大的公共充电网络。

网约车是一个天然的「移动广告位」。每一次乘坐,都是一次品牌体验。乘客坐进车里,感受到的是电动车的安静、平顺、加速感,还有更大的空间、更好的配置。这种体验,比任何广告都直接。
此外,在巴西,提供「99electric-Pro」服务的司机,平均收入较传统燃油车品类高出约60%。这是因为充电和保养成本远低于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的运营成本优势,在高频使用的网约车场景下被无限放大。司机赚到钱了,自然会向身边的人推荐。乘客坐过几次电动网约车,体验好了,也会考虑自己买一辆。这就是网约车作为推广渠道的独特价值:它不是单向的广告投放,而是双向的口碑传播。
截至2025年11月,在99平台登记的电动与混合动力车辆已超过3万辆。这3万辆车,每天在巴西的街头穿梭,每一次行驶都是一次品牌曝光,每一次乘坐都是一次产品体验。
结语
滴滴在拉美的电动化战略,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出海战略的升级实验。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出海——比如比亚迪在巴西建厂,靠的是产能和成本优势;也不同于纯互联网企业的出海——比如TikTok复制模式,靠的是算法和内容分发。滴滴的出海,是用平台能力连接产业链,用应用场景创造市场。
这场实验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验证。但至少,滴滴在拉美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让我们看到了平台型企业全球化的另一种可能:不是简单地「走出去」,而是「带着产业链一起走出去」。
当墨西哥街头的「中国绿」越来越多,当巴西的充电桩网络越来越密,当拉美的消费者开始习惯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这不只是滴滴和比亚迪们的胜利,而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体出海。从这个意义上说,滴滴在拉美做的,不只是网约车生意,而是在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在海外市场打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