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iPhoneAir国行版正式开售。果粉们为它5.6毫米的超薄机身、165克的轻盈手感欢呼,称其为“史上最优雅iPhone”。
可就在开售当日,#iPhoneAir暂停生产#突然登上热搜,日本媒体称“几乎无人购买”,分析师称“产能削减了80%”,就连零件都要停产了。
一片唱衰声中,美国投行TDCowen却在10月26日扔出一枚“反转炸弹”:iPhoneAir产量没削减!全年目标照旧!
这到底是市场误判,还是苹果在下一盘大棋?我们用三个关键点,帮你拨开迷雾。
01一边“停产”一边“照产”:谁在说真话?唱衰阵营来头不小,《日经新闻》援引供应商称,11月产量将只剩9月的10%,分析师郭明錤预测,到2026年Q1,供应链产能缩减超80%;瑞穗证券报告指出,苹果已削减100万部订单,转投iPhone17系列。
不过TDCowen直接予以反驳:经实地调研可知,2025年第三季度产量为300万部,第四季度可达到700万部,全年目标并无变动,整个iPhone17系列的生产计划同样未作调整。
为什么数据打架,关键在于视角不同,郭明錤等人所看到的是,短期订单存在波动,并且库存在进行调整,比如某条生产线临时减少班次;
TDCowen看的是苹果整体产能规划和长期策略。苹果一贯采用“即时生产”模式这一模式能够灵活调整生产线,短期内的减产并不表示产品表现不佳,反而很可能是在进行资源的动态调配。

无论产量真假,真实用户的反馈已经说明问题:
续航能力不行,用了一上午,电量没剩多少,出门得随身带充电宝,国内激活eSIM比较麻烦,需要携带身份证前往营业厅排队等候,相比直接插入实体卡要繁琐许多,价格实在过高,起价为7999元,比iPhone17还高出2000元,却仅有一个摄像头,没有高刷新率,电池容量也更小;
钛金属边框外观看起来尚可,不过一触摸便满是指纹印记,iPhoneAir遇到这状况挺让人发怵:它不是Pro系列,价格却跟Pro机型一样;虽说比标准版更轻薄点,可售价还更贵
消费者用脚投票——“为1毫米厚度多花2000块?不值。”

iPhoneAir的初衷颇为清晰,便是于标准版与Pro之间,打造一款格外轻薄的时尚旗舰,以此吸引那些注重手感与设计的高端用户。
但现实是,大众用户更看重续航、性价比、实用功能,Pro用户不愿妥协影像和性能,eSIM在中国水土不服,反而成了使用门槛。
苹果高估了“轻薄”的吸引力,低估了“实用”的底线。这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对市场判断的一次失误——即便强如苹果,也无法靠“设计理想主义”强推一款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值得留意的是,随着负面消息传扬开去,好些渠道就开始降价,有的甚至比官网价格还低,如果你,
✅是“手感党”,讨厌厚重手机,
✅能接受一天两充,
✅不在意拍照和eSIM麻烦,
那现在的iPhoneAir,或许是个捡漏机会。
若你更在意使用体验均衡、续航持久或者保值率高,那iPhone17标准版、一加15以及小米15这类安卓旗舰机或许就是较适配的选择

iPhoneAir所引发的争议,从根本而言,是理想设计与现实需求相互碰撞所致,
TDCowen的“反转”或许说明苹果还没放弃它,但消费者的沉默已经投下关键一票。
在今天这个换机周期越来越长的时代,用户不再为“概念”买单而是为真实价值投票。
苹果需要明白:真正的高端,不是最薄,而是最懂你。
iPhoneAir的故事还在继续,但它的命运,早已不在产线上,而在千万用户的口袋里。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