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一杯奶,强健中国人”,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曾让牛奶成为健康饮食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牛奶促癌”的说法却不胫而走,在朋友圈和家庭群里投下了一颗颗健康焦虑的“炸弹“。

图源:CMT
这杯我们从小喝到大的白色液体,究竟是当之无愧的营养之王,还是潜藏风险的健康杀手?科学界的声音似乎也陷入了罗生门:一项针对50万中国人的大型研究发出警示,经常饮用乳制品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而另一边,国际顶刊《自然》子刊的最新研究却发现其关键成分半乳糖能激活免疫细胞,成为抗癌助攻。
争议升级:促癌抗癌两大阵营对垒关于牛奶与癌症的关联,科学界从未形成统一答案。近年来,几项重磅研究的发布,更是让这场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手握坚实的科研依据。
抗癌阵营:半乳糖助力免疫细胞“抗癌续航“
2025年8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中心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的研究,为牛奶正名提供了新的科学支撑。这项研究揭示,牛奶等饮食中的半乳糖,能通过“肝脏-T细胞”的调控通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研究团队首先先在肺癌、结直肠癌、肾癌患者中观察到:血液中半乳糖浓度较高的患者,肿瘤组织内具有强杀伤活性的干扰素-γ阳性CD8+T细胞数量更多。随后的小鼠实验证实,高半乳糖饮食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肺癌及结肠癌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且这一效果依赖CD8+T细胞,因为当研究人员清除T细胞后,半乳糖的抑癌作用便会消失。
深入机制研究发现,半乳糖并非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而是通过代谢重编程发挥作用。它进入人体后主要被肝脏吸收,抑制肝细胞的糖酵解代谢,抑制了mTORC1信号通路,从而激活转录因子Foxo1,驱动肝细胞大量分泌IGFBP-1蛋白。这种蛋白能精准中和体内的IGF-1,阻断其信号通路,从而阻止CD8+T细胞过早衰退,保持其抗肿瘤的记忆和攻击潜能。而后的临床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血液中IGFBP-1水平较高的癌症患者,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的衰竭标志物表达更低,杀伤活性更强。
促癌阵营:过量摄入或升高特定癌症风险
2022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CKB),在BMCMedicine上抛出重磅结论。这项覆盖51万中国成年人、随访11年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乳制品摄入量与癌症风险存在显著正相关: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群,总体癌症发病风险提高9%,肝癌风险增加18%,女性乳腺癌风险上升22%。更具体的是,每天多摄入50克乳制品,总体癌症风险、肝癌风险和女性乳腺癌风险将分别增加7%、12%和17%。不过研究也明确,这种关联并非遍及所有癌症,未发现乳制品与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存在显著联系,且淋巴瘤风险在多重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
两年后,哈佛大学团队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结论。该研究纳入48万余名参与者,平均随访15.5年,发现牛奶摄入与肝细胞癌风险呈正相关:相较于不喝牛奶的人群,每周摄入少于3.5杯牛奶的人群,肝细胞癌风险竟高出45%。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关联呈现非线性特征——中等摄入量时肝癌风险显著上升,达到≥28份/周后风险趋于平稳,且风险主要集中在高脂牛奶,低脂乳制品反而表现出一定保护作用。

看似对立的研究结论,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从不同维度揭示了牛奶与人体健康的复杂关系。
癌症类型差异是重要前提
在现有证据中,肝癌与女性乳腺癌的风险与牛奶摄入的关联最为明确。多项研究均提示,过量摄入,尤其是高脂乳制品,可能增加这两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其背后机制可能涉及肝脏代谢负荷的加重,以及乳制品中微量激素成分对乳腺组织的潜在影响。
与之相对,结直肠癌的研究则呈现另一番图景。适量饮用牛奶显示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主要归功于钙与维生素D的协同机制——钙可中和肠道内有害物质,维生素D则有助于调控细胞正常生长,共同守护肠道健康。
而在前列腺癌等领域,科学界仍存争议:有研究提示高摄入量与风险微弱相关,亦有大量研究未发现显著关联。至于卵巢癌、胃癌等,证据尚不充分,难以定论。
“量”是核心变量:适量有益,过量风险凸显
所有关于牛奶的健康争议,都绕不开“摄入量”这个关键前提。CKB研究中观察到的致癌风险,主要针对长期大量摄入乳制品的人群,而我国居民的实际摄入量远低于欧美水平,甚至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每日300克标准。研究数据显示,每日摄入300克以下乳制品,并不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200-250克的摄入量,反而对肠癌和乳腺癌有保护作用;只有当摄入量达到较高水平时,风险才会逐渐显现。而上交大的研究也未鼓励盲目大量摄入半乳糖,而是强调其作为饮食成分的调节作用。

图源:CMT
“质”的差异关键:脂肪含量与乳品种类影响深远
不同类型的牛奶,对健康的影响截然不同。哈佛大学的研究明确区分了高脂与低脂牛奶的作用:高脂牛奶与肝癌风险正相关,低脂牛奶却表现出保护作用。这一差异源于乳制品的成分构成——高脂牛奶中过量的饱和脂肪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而低脂牛奶保留了蛋白质、维生素D、益生菌等有益成分,这些成分能与其他物质协同作用,抵消部分潜在危害。
此外,不同乳品种类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中国人的乳制品消费以牛奶为主,芝士、黄油摄入量极低,而欧美人群的乳制品结构更丰富。这种差异导致相关研究结论不能直接跨人群套用,也解释了为何部分针对欧美人群的研究未发现显著致癌风险——不同乳制品的成分比例、消化吸收效率,都会改变其在体内的作用路径。
个体化差异
牛奶的健康效应如同一幅细腻的织锦,个体差异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经纬线。亚洲人群的前列腺癌风险对钙摄入更为敏感;而普遍存在于东亚人群中的乳糖不耐受,则让乳制品的代谢本身成为一道健康考题。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样参与调和这杯牛奶的最终成色——在吸烟、饮酒或肥胖等风险因素叠加时,过量摄入可能放大隐患;而在均衡膳食与规律作息的底色上,它的营养益处方能从容铺展。
当我们拉开视角,审视研究本身,会发现“促癌”与“抗癌”的结论并非对立,而是科学探索的不同维度。观察性研究从宏观层面提示关联,如同绘制一张需要进一步解读的藏宝图;而机制研究则从微观切入,用半乳糖这样的钥匙去开启细胞通路的大门,但其发现仍需回归更广阔的人群去验证。
怎样喝牛奶兼顾营养与安全?面对争议,普通人无需焦虑纠结。遵循“适量、选对、适配”的原则,就能让牛奶成为健康饮食的有益组成部分。

图源:CMT
把握适量原则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核心推荐如下:
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300ml以上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在实际应用层面,更具体的推荐量是每天300~500ml液态奶或相当于此量的奶制品。
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推荐量通常更高。
● 2~3岁:每日摄入量约为350~500g。
● 4~6岁:每日摄入量约为350~500g。
● 学龄儿童(≥7岁):每日摄入量约为300g及以上。
老年人鼓励每日摄入300~400ml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以应对骨质疏松和肌肉衰减问题
优选乳品类型
发酵乳制品如酸奶、开菲尔等更具健康优势。经过益生菌发酵,它们乳糖含量降低,更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同时能调节肠道菌群。对于需要控制脂肪摄入的人群,低脂或脱脂牛奶是明智之选;普通人群则可适度选择全脂牛奶,建议每周不超过三次。
尊重个体差异
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无乳糖牛奶或发酵乳;特殊疾病人群应在专业指导下调整摄入——如乳腺癌高风险者可适当减量,而骨质疏松患者则应保证充足摄入。儿童青少年可适当增加至400-500克,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注重饮食协同
牛奶的健康效益需要均衡饮食作为支撑。将其与全谷物、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搭配,既能促进营养吸收,又能通过膳食多样化降低潜在风险。避免与高糖高油食物同食,防止总热量超标。
严把质量关口
选择牛奶时,优先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配料表越简单越好,避开添加糖和调味剂的调制乳。优质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2.8克/100毫升,钙含量优选100毫克/100毫升以上。选择正规品牌的产品,有效规避污染物风险。
结语健康饮食的核心,从来不是追捧某一种超级食物,也不是排斥某一种有争议的食物,而是在理解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好“量”的平衡,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搭配均衡的饮食结构。
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始终复杂而动态,未来还会有更多研究揭示牛奶的奥秘。但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均衡适度都是不变的健康法则。一杯牛奶的价值,终究取决于我们如何理性对待它——既不神化其益处,也不夸大其风险,才能让它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KAKKOURAMG,DUH,GUOY,etal.Dairyconsumptionandrisksoftotalandsite-specificcancersinChineseadults:an11-yearprospectivestudyof0.5millionpeople[J].BMCMed,2022;20(1):134.DOI:10.1186/s12916-022-02330-3.
[2]LIUX,ZHANGX,ZHAOL,etal.Theassociationsbetweendairyintakeandchronicliverdiseasemortalityandlivercancerincidence:aprospectivecohortstudy[J].AmJClinNutr,2025:S0002-9165(25)00245-X.DOI:10.1016/j.ajcnut.2025.04.028.
[3]Du X, Li W, Li G,et al. Diet-derived galactose reprograms hepatocytes to prevent T cell exhaustion and elicit antitumour immunity[J]. Nat Cell Biol. 2025 Aug;27(8):1357-1366. DOI: 10.1038/s41556-025-01716-8.
来源:医学论坛网
编辑:白术
审核:梨九
排版:蓝桉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