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红色的火舌,轻轻地舔舐着深蓝色的夜空,把Bawku那空旷的,黄土地映照得犹如正在沸腾的,熔炉一般。
火光中模糊的人影,在树木之后攒动,那手电筒的白光,轻易地刺破了浓烟——2025年8月25日发生的这场冲突,致使3人失去生命,又一次把加纳Bawku地区历经百年的恩怨之疤撕开。
当传统权威的仪式鼓声,撞上现代政府的宵禁令之时,撕裂的不单单是族群,更是一个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所面临的艰难平衡。
这场被国际社会忽视的“小众冲突”,实则是Mamprusi与Kusasi这两族,对于酋长职位百年之久的争夺的一个缩影。从殖民时期一直延续到如今的族群之间的积怨,在传统仪式以及现代治理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正逐渐演变成威胁加纳国家安全的一颗定时炸弹。
Bawku冲突的根源,深深植根于殖民统治的权力嫁接当中。英国殖民者推行的“间接统治”制度将原本没有首领组织的Kusasi人,轻松愉快地、简洁明快地强行纳入Mamprusi人的统治框架,从而制造了土地贡赋与管辖权的双重矛盾。1932年殖民报告中“库萨西人,果断地拒绝缴纳棕榈油贡赋”的记录深深埋下了争端的种子。
加纳独立后,政府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让酋长制度更具政治色彩。1958年,政府认可Kusasi酋长的地位;1966年,却转而扶持Mamprusi王室;1983年,政策又一次转变。这种反复无常的行径,使传统权威完全沦为政治器具。2024年,曼普鲁西人不顾政府反对,坚决任命新酋长,进而直接引发新一轮暴力冲突
冲突的核心是对Bawku酋长职位及土地权力的争夺。
Kusasi族以“土地本土持有者”自居强调政府认可的、现任的酋长合法性;Mamprusi族则追溯至历史王国的传承权,坚持在传统习俗之下的任命权。
这种对立具象化成了节日庆祝权的争夺:Mamprusi人,多次尝试去举办Damba节,不过均被禁止;而Kusasi人,却能够安稳地举行Samanpiid节。
2025年,68月期间的“报复性杀戮”,已经蔓延到了Bonaboto地区,就连警察局附近,也都变成了枪战现场。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法律,不再有共识的时候,族群仅仅能够用枪支,去“保卫荣誉”——就如同那张草原冲突的照片所展示的那样:穿着传统服饰的民众,手拿着长棍,在尘土之中组成了长长的队伍,背景里所蕴含的那种张力,预示着下一场冲突即将爆发。
社会心理学的群体认同理论,揭示了冲突升级的深层机制。亨利·泰弗尔的“最小群体实验”,证实即使只是随机地进行分组,成员依然会偏袒自己所在的内群体。在Bawku冲突中,每一次暴力事件(例如2023年的3人死亡事件),都进一步强化了“我们vs他们”这种对立的认知,从而形成了“冲突创伤记忆—群体认同强化”这样的恶性循环。
研究显示,群体认同感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参与冲突的意愿就提高37%。这个结果表明,要真正解决冲突,除了达成政治层面的协议,更关键的是消除心理上的隔阂,通过不同民族间的交流,重新树立“共同命运”的意识让理性思考慢慢取代仇恨情绪
冲突已造成,Bawku经济的全面崩塌。曾经热闹的露天市场,频繁关闭。农民逃离,使这片“加纳粮食骄傲”,沦为依赖进口的“鬼城”。政府每月投入600万加纳塞地,维持和平,却难阻武器扩散。2021年11月以来,超260人死亡;2025年4月,高中校园袭击事件,导致3名学生遇难。
宵禁从常规限制,紧密地、逐渐地收紧至全天封锁,传统仪式与现代治理之间的断裂情况,形成了“暴力贫困更深暴力”这般难以解开的死结。在长老会医院的急诊室里,满满当当都是枪伤患者;那空荡荡的市场上,西红柿篮子早已积满了灰尘,这个西非小镇正以极为沉重的代价,书写着传统与现代撕裂的寓言。
Bawku的百年恩怨,早已超越了部落争端,成为传统权威与现代治理碰撞的一种隐喻。那些倒在冲突之中的生命,提醒着我们:传统的和解智慧与现代的制度建设,从来都不是对立的选项。2025年8月,跨族群的领袖,通过“传统土地净化仪式”以及谈判,阻止了冲突的蔓延,本土智慧与现代调解,正在寻找对话的可能。
正如Dr,Nyaaba强调的"和平是唯一途径",解决之道或许藏在宗教领袖的祈祷声里,在酋长的调解桌前,更在青年放下武器、重拾农具的手掌中。
当市场中炊烟再度升起之时,我们是否已然做好了准备,能够让那传统的Hospitality(款待精神与如今的现代法治相互握手言和呢?
毕竟和平从来不是博物馆文物,而是每个普通人整理摊位时,对"明天"最朴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