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天我想先请大家做一个动作:打开手机,截屏你最近三天收到的所有广告——然后问问自己,你主动点开了哪一个?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残酷现实。作为从业二十年、服务过数百个品牌的老兵,我必须说句实话:大多数营销活动正在沦为数字世界的壁纸。我们精心设计的广告,和电梯里乱贴的小广告没有本质区别——都在被动等待被忽略。
上周,一家年投入三千万营销费用的企业老板向我吐苦水:"我们像在游泳池里撒盐,知道肯定有盐溶解了,但永远尝不出咸味。"这句话刺痛了我。当我们把营销变成机械的投放游戏时,其实已经背离了本质。
让我分享一个实验。我们曾让一家家居品牌停止所有广告投放,转而做三件事:第一,把产品研发中的失败案例做成公开课;第二,开放工厂让用户直播挑刺;第三,把客服电话录音整理成"用户吐槽大会"。结果令人震惊——在没有广告预算的情况下,季度销售额增长了17%。
这印证了我的发现:当代消费者对"完美人设"的免疫力越来越强,却对"真实缺陷"毫无抵抗力。就像没有人会爱上一个妆容精致的偶像,但会为深夜加班同事眼里的血丝而动容。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营销时代"。这个时代最残酷的规则是:所有刻意营销都会被打上标签,所有真实互动才会被接纳。就像最好的销售不是西装革履的专业人士,而是那个皱着眉头帮你比较产品优劣的朋友。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或许可以尝试:
1.把市场部变成"真实度检测中心",每个方案都要通过"用户会不会觉得假"的测试
2.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投入,替代十次华而不实的曝光
3.允许不完美公开亮相,就像允许产品有瑕疵但服务必须到位
最近我在重读《皇帝的新衣》。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之所以勇敢,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还没有被"应该怎么说"的规则驯化。或许,我们都需要找回这种原始的真实感。
营销的终极境界,是让每个用户都成为你的合谋者——他们参与你的成长,包容你的瑕疵,并自发地为你的成功背书。这听起来很理想化,但确实正在那些敢于撕掉面具的企业身上发生。
谢谢各位。
#樱神数科# #获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