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源自中国的传统杂技被许多人视为“老土”,而移植自西方的体育啦啦操却被看作“高大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表面是个人偏好,实则是文化自我矮化的典型症状。
杂技与啦啦操在技艺层面高度相似——都要求高超的身体控制力、协调性与团队配合。中国杂技更以“难、奇、险、美”闻名世界,屡获国际大奖。然而,在国内语境中,杂技常被与“街头卖艺”“民间草台”等陈旧印象绑定;而身着短裙、手持彩球的啦啦操,却因附着于篮球、橄榄球等西方主流体育赛事,被赋予了青春、时尚、活力的光环。
这种审美分野的根源,深植于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化等级观念。我们将西方文化符号默认设置为“现代”“高级”的坐标,而将本土传统文化视为“落后”“土气”的象征。杂技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却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被视为“过时”的文化标本;啦啦操则凭借其西方血统和商业体育背书,轻易获得了“国际接轨”的时尚认证。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价值评判遵循着同一套逻辑:唯有获得西方认可的文化产物才值得被尊重。中国杂技艺人征服海外剧场被视作“为国争光”,但在本土文化消费市场中却难逃边缘命运。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与认为“国际奖项认证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被欧美时尚圈采纳的设计才是好设计”的思维如出一辙。
要破除这种审美偏见,必须跳出“西方中心”的文化凝视,重新发现本土文化的内在价值。当我们能够平等看待杂技的千年智慧与啦啦操的现代活力,当“中国风”不再需要贴上“东方主义”的标签才能获得认可,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