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茶桌断舍离,这4件茶具用过一次就吃灰,能淘汰就淘汰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曾经看过一本叫《断舍离》的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曾经看过一本叫《断舍离》的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把不重要的东西都腾挪出去,才能让有价值的事物进来。

早些年刚入茶界时,入了不少茶具,但许多都闲置了。

刚巧周末无事在家,便开始整理起角落那堆“落灰”茶具。

磨损严重的竹制茶夹、生锈的茶漏、掉漆的印花盖碗、化工味严重的塑料飘逸杯......

看样子当初,确实踩了不少坑。

陆羽在《茶经》中说:“器为茶之父”。

这句话让不少初入茶圈的人认为:茶具越多、越精巧、喝茶的格调就越高。

于是跟风购入“茶道六君子”,收集各种茶器。

回过头来才发现,真正有用的没几件,多数只是茶桌上的过客。

买时满心欢喜,用后便遗忘在角落,成了冤大头。

可见茶具不是越多越好,这几件茶具,实在没有入手的必要。

《2》

一、实用性不强的紫砂醒茶罐。

紫砂醒茶罐常被捧为“存茶神器”,但对多数人而言,其实并不实用。

它的核心作用是通过透气孔帮茶叶“呼吸”,唤醒陈茶的香气。

可现实是,大部分茶根本不需要“醒”。

日常喝的绿茶、黄茶讲究鲜爽。

买回家后尽快喝完才是关键,用紫砂罐反而会让茶香随透气孔慢慢流失。

红茶、清香型乌龙茶虽能放一阵。

但密封的铁罐已足够保存,没必要特意用紫砂罐。

之前有位茶友,跟风买了紫砂醒茶罐存白毫银针。

结果没过两周,茶叶的毫香淡了大半。

所以紫砂醒茶罐实在没有必要,价格还普通罐子贵不少,最后成了“闲置品”。

对多数人来说,紫砂醒茶罐更像个“仪式感摆件”,而非必需的实用工具。

而且若是买到劣茶,反而会吸收它的浊气和杂气。

最终,成为劣茶的“遮羞布”,得不偿失。

《3》

二、养分阻拦器茶滤。

“泡茶必须要用茶滤,不然茶渣会影响口感。”

这句话曾被许多新手茶友奉为信条,并深信不疑。

于是茶友们跟风买了紫砂的、陶瓷的、不锈钢的,各种材质应有尽有。

可最后,它们都在角落里生了灰。

茶滤还有个缺点,它能帮你滤掉茶渣,却会将珍贵的茶毫也一并拦下。

未经过滤的茶汤,浮着细密的白毫。

入口是清甜鲜爽的滋味,仿佛嘴里含了整个春日茶园。

更别提现代制茶工艺早已今非昔比,茶叶从采摘到筛选都极为精细。

茶叶条索完整,碎末少之又少,根本用不着茶滤。

用盖碗泡茶时,茶汤可以在公道杯内静置片刻,茶渣就会沉入杯底。

泡完后直接将茶渣倒掉,茶滤实在是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茶滤的清洗也是个难题,细密的滤网藏污纳垢。

若是没有洗净,久了就会滋生细菌。

下次使用时,反而会沾染上成就的异味。

不如坦然接受茶渣的存在,毕竟我们喝的是滋味。

《4》

三、劣质贴花瓷器。

去年茶展上,遇见一个刚入门的茶小白。

他兴冲冲地抱着一套"手绘兰花纹"盖碗,炫耀"捡了个大便宜"

这套盖碗花纹雅致,价格却比手绘茶器低了一半。

可没过多久,他就来找我吐槽。

"用了没几次,花纹边缘开始发暗,昨天擦杯子时,指甲不小心蹭到,居然掉了点色!"

一看才知,这哪里是手绘,分明是用贴花工艺做的茶器。

贴花茶器的"套路",最容易让新手中招。

不仔细看的话,贴花的图案色彩鲜亮,似乎与手绘相差无几。

可只要凑近细品,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

贴花的图案是重复的印刷模板,没有手绘时笔触的温度,花瓣的边缘僵硬得像用尺子画的。

叶片的脉络也透着敷衍,完全没有水墨晕染的层次感。

只要见了真正的手绘青花,就会明白两者的差距有多大 。

手绘的青花,山石的纹理是画师一笔一笔勾勒的。

浓淡之间藏着心意,连水面的波纹都带着灵动。

一旦摸清了茶器的门道,这类缺乏灵魂的贴花茶器,自然入不了眼,

最终只能被收进橱柜深处,在黑暗里落满灰尘。

《5》

四、难清洗、材质差的飘逸杯。

“办公室泡茶神器”、”新手入门必备“。

几年前凭借这些标签,飘逸杯曾风靡一时。

它的设计确实精巧。

圆柱形的杯身里藏着一个带滤网的内胆,投茶、注水、焖泡、出汤。

全程不用开盖,只需按下杯身上的开关,茶汤就能从内胆底部自动滤出。

可真正用起来,才发现满是槽点,没多久就被丢进了抽屉。

老式飘逸杯大多是塑料制成,虽然商家号称"食品级"。

但每次倒入沸水时,杯身都会微微发烫,久了还会发脆老化。

杯口甚至出现细小的裂纹,隐隐约约还能闻到一股塑料味。

用这种杯子泡上好的白茶,总觉得像是糟蹋了好茶,完全没有饮茶的雅致感。

更棘手的是清洗难题,飘逸杯的滤网是固定在内胆上的,无法拆卸。

每次泡完茶,茶渍都会藏在滤网的缝隙里。

用清水冲不掉,用洗洁精刷又怕残留。

时间久了,滤网缝隙里的茶渍越积越多.

泡出来的茶汤也带着一股陈旧的味道,喝着让人心里发堵。

另外,为了适配杯身大小,飘逸杯的内胆容量通常很小。

投茶稍多一点,茶叶在里面舒展不开,焖泡时间稍长就会变得苦涩.

如今办公室茶桌上,飘逸杯早已被一只小巧的盖碗取代。

而那只 曾经的"神器",则在抽屉里默默积灰,成了"闲置品"的代表。

《6》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细读这句话便知,喝茶的真谛,从来不是靠器具堆砌仪式感。

而是在器物与茶汤的契合中,找到那份松弛与自在。

我们细数茶夹、茶漏、贴花茶具、飘逸杯这些冤大头茶具。

之所以会被闲置,是因为它们违背了“实用为先”的原则。

真正的茶人茶桌,茶具向来是少而精的。

一只盖碗能泡遍百茶,一只公道杯,几个品茗杯。

无需其他,便能稳稳接住茶汤的香气和温度。

盲目追求仪式感,实用不趁手的茶具,反而会失去喝茶的乐趣。

毕竟,能陪你久伴茶席的,永远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器具"。

而是那些顺手、称心,能真正融入日常的实用茶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