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石油测井数据获大奖,昆仑大模型破解找油难题

2025年9月12日,在国家数据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导的“数据要素X”大赛陕西分赛上,中油测井《地球物理测井高质量数据集

2025年9月12日,在国家数据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导的“数据要素X”大赛陕西分赛上,中油测井《地球物理测井高质量数据集构建与应用》项目荣获工业制造赛道一等奖。

这标志着我国能源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实现了从简单“建库”到全面“赋能”的关键跨越。

一个跨越80多年、覆盖百万井次的测井数据资源,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焕发新生,推动着油气勘探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01 五年攻坚,从数据荒漠到智能基石

油气勘探行业长期面临一个棘手难题:测井数据分散存储、多源异构、格式复杂、质量不一。这些积累了80多年的海量数据难以有效集成应用,其价值无法充分释放。

2020年起,中油测井开启了历史测井数据归集入库及治理工作,目标是打造统一、规范、高效的高质量专业数据库。

五年间,技术团队攻克了大数据高效存储、复杂网络传输、多节点同步、质量量化评价等关键技术难题。

他们构建了统一的数据模型,制定了行业数据记录格式规范,建立了全面数据质量提升体系,最终建成了覆盖国内16个油气田、海外五大合作区百万井次的中国石油统一测井数据库。

这一数据集囊括了声波、电磁波、核磁共振、放射性、光学等不同物理原理测量和处理形成的数据、文本、图片等地下资源信息,数据总量达到280TB,日均增量12GB。

02 智能赋能,勘探解释效率飞跃提升

基于这一庞大数据库,中油测井进一步深化数据精细化治理与标注,构建了10万井次的高质量测井数据集,有力支撑了测井智能解释软件和处理解释大模型的研发。

2024年,中国石油启动昆仑大模型攻坚行动,中油测井积极投身其中,推进大模型与测井解释深度融合,将这些蕴含地下地质特征的数据转换为模型训练的核心数据集。

“这就相当于将专家的定性经验融会贯通,转化为定量化的智能算法”,中油测井首席专家周军如此解释。

中油测井创新构建了“大、小模型协同”技术架构——在昆仑大模型提炼的地质共性规律和通用功能基础上,针对特定任务的地区差异性和高可靠性需求训练小模型。

这种协同架构发挥了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和小模型轻量化、部署灵活、响应迅速的特点,显著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03 生态共建,从企业应用到行业赋能

中油测井并没有将这一成果局限在企业内部应用。他们筛选不同区块、不同储层特性的测井数据,构建了面向行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公开测井智能解释标准数据集。

这一举措为行业智能模型的测试、迭代与优化提供了实践平台,大大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智能人才培养。

今年5月,该数据集已获评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央企人工智能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优秀建设成果,在国家《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指南》等技术文件的指导下,高分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的首轮评测。

不久前,它又作为国家级典型案例,展现了数据要素在驱动能源行业创新、提升产业价值方面的巨大潜力。

中油测井正在构建“数据汇聚—处理分析—模型训练—智能应用—反馈优化”的工作流程,推动全面提升测井智能化水平,实现技术与产业双向赋能。

当前,公司持续推进测井高质量数据集和测井智能解释标准数据集建设,搭建测井智能解释知识库体系,加快实现经验图版与油藏模型、机理模型与智能模型的有机融合。

测井解释效率提升超30%,关键环节提速10倍以上,处理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4小时——这些数字背后是数据要素价值的具体体现。

中油测井正加快推进测井解释从“关键环节”迈向“全流程”智能化,构建测井智能化生态体系,为油气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持续释放,传统能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为我国能源安全与高效开发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