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把“城市更新”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三位一体,实现城市的“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并着重强调,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田子坊,图源:SIITD拍摄
由此可见,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和推动力。从实际情况和实践看,强调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是极具战略眼光和现实意义的。从国家层面提出城市更新已经有六、七年了,在这期间,城市更新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操作和不同的结果,有不少惯性驱使的“穿新鞋走老路”,举城市更新之旗,行扩张买地卖楼之实。有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把城市更新的调子给唱歪了。所以,深刻学习理解这次提出的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就显得十分重要。
翡悦里,图源:上海长宁
笔者认为,所谓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首先就是它的定位高,是把城市更新作为实现城市发展“主题”和“主线”的重要抓手。这就意味着它所肩负的责任之大,是以往新城开发、房地产开发等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是它的要求高,新时期的城市更新,必须紧紧围绕内涵式发展,以存量提质增效为目标,而不是以往的增量扩张、摊大饼、铺摊子、片面追求速度;第三是它的能级高,要通过持续的城市更新,实现城市结构优化、富有活力、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城市发展上新台阶。因此,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也不是什么“修旧如旧”的改造,而是一场城市发展方式升级的高水平实践。
长阳创谷,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具体而言,所谓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就是要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不是过去追求的高速度扩张。当然,高质量的城市更新涉及面广,笔者在此谨就6个方面谈一下粗浅体会:
第一,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营造创新生态和活力城市的拓荒者。以上海为例,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不仅要看“高大上”的技术、设备、人才、成果等硬指标,更要看“土壤”、环境、氛围、生活等“软指标”,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在这方面就特别显得有优势。
在国际上,打造一座创新城市,最基础的是要有一大批“创新城区”或“创新街区”作为支撑,而这些主要集中在大学多的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区域和科技园集中的区域,这些地方往往都是早已城市化的“老城区”。十几年来,上海将这些地方的“老厂房、老仓库、老大楼、老洋房、老街区”等通过“五老登科”,用城市更新的方法,把更新后的“老空间”变成吸引“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新资本、新企业”的新空间,将大量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人群与区域的商业、居住、教育、社区等融为一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和城区。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导览平面图,图源:上海长宁
比较典型的有“上海硅巷:长宁创新城区”,包括愚园路、武夷路、定西路一带;“一号湾创新带”,包括智慧湾、科创一号、智力产业园等一号线两个站点周边;“创智天地”,包括江湾体育场、大学路一带等。
第二,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者。产业转型升级大体上有5个支点,一是空间调整推动,二是技术进步带动,三是资本助力撬动,四是人才集聚拉动,五是产业政策联动。其中,第一种空间调整就是城市更新,尤其在当前,产业空间不是太多太少的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有些地方供不应求,更多的地方则低效、闲置和空置。
云间粮仓,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因此,推动产业升级已不能再靠铺摊子的方式,是要走集约化的道路,城市更新则是优化产业布局提质增效的“专业户”,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一是通过城市更新,将传统产业的空间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二是通过城市更新,推动与城市相融城市所需的都市工业,使城市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结构更加多元,消费与生产有机衔接;三是通过城市更新,在重点产业区内推进“工业上楼”、建设“垂直工厂”,提高单位产出率、集约节约土地。
现所一期活动现场,图源:现所
第三,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内涵式发展方式的创新者。内涵式发展涉及许多方面,就城市而言,主要体现在功能完善、环境优化、品质提升和配套齐全上,而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面积扩大、建筑长高,在现有基础上无限制地做加法、甚至做乘法。城市更新有一个非常神奇之处是,它往往可以通过做减法来获得做加法或乘法也难以获得的效果。
比如,将上海音乐学院的围墙拆除,表面上看是做减法,但拆除后,淮海路街区增加了一片有多幢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以及绿树成荫的校园美景;从校园侧看,它多了一条动感十足、精致高雅的梧桐街区。这种做减法得增量,其实也是城市更新推动城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底层逻辑之一。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如和平公园、虹口公园的围墙拆除,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贯通等等,都体现出通过“减量更新”,使建筑、街区、城市变得更新更美更有温度了。
上海音乐学院,图源:上海发布
第四,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记得住乡愁文脉赓续的守护者。自从上海提出由过去的“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之后,大量具有历史底蕴、文化遗存的建筑、街区被得以重视和保留。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又调整优化为“留改拆并举”。可见各级政府对历史建筑、对文化遗存的重视保护力度都是空前的。
目前上海已公布5批共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对这些城市遗存,怎样将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也是高质量城市更新大有可为的地方。可喜的是,上海在这方面已有大量可圈可点的案例;如田子坊、上海国际时尚中心、1933老场坊、M50、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览馆、外滩源等等,这些城市更新项目,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注入了新时代内涵和社会所需要的功能。其效果恐怕是传统城市开发、城市建设模式所难以做到的。
1933老场坊,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第五,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环境的提供者。所谓高质量并非就是“高大上”,城市更新具有“小规模、渐进式、个性化、可持续”的特点,它是在现有城市基础上的精雕细琢。尤其需要接地气、顺民意、为民生,成为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便民项目”。
打个比方,在上海建一幢几百米高的大楼,似乎与老百姓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所在社区里的“微更新、微改造、微美化、微调整”却与百姓息息相关,这也是城市更新格外受到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除了成片旧区改造、老镇改造之外,有大量的城市更新在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市民的生活。
比如,“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推广、几百座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地长出来、3万个形态各异的街边坐椅安放、上千座老公房电梯加装、上千公里人行步道的开辟等等,这些都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便捷、舒适和温暖,也是对高质量城市更新的一种朴素诠释。
乐山社区微更新,图源:SIITD拍摄
第六,高质量体现在城市更新应成为社会各方参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者。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需要发挥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协调统筹各方面的认识、资源和利益;需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盖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高质量,可能就是要更加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防止行政性大包大揽;善于找出社会最大公约数,统筹各方,凝心聚力,实现多赢。
新书推荐:
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作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早,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和创新方法,为国内其他兄弟城市的更新提供了不少先行经验和有益启示。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一书,就是集众多更新实践、理论探索和创新成果的一部作品。本书不同于偏重介绍更新项目设计思路以及方案的套路,而是从经济、产业、城市、社会、企业、人文、消费和市民的多维度,分析阐述怎样的城市更新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市民所喜欢的;怎样的投入产出才是可持续的。总之,城市更新不仅要有主管部门、规划师和设计师参与,更是企业的主战场,并涉及全体市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它既要有社会价值,也要有经济价值,更要有市民的获得感和项目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本书的基本理念和切入点。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些观察、了解城市的新视角、新渠道和新方法,也希望能为从事城市更新的同行、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些源于实践的理论思考、方法创新和案例借鉴。
为方便阅读,成书采用正16开尺寸,空心脊的装帧方式,四色全彩印刷。内文用纸优良,且空心脊的装帧方式使书可以摊平,利于跨页图的阅读;封面则采用优美的艺术纸。全书虽厚,但由于用纸考究,重量很轻,便于携带。书的整体设计简洁大气,是一本精致易读的好书。
书名:《城市更新:上海的实践与创新》
定价:168.00元
书号:ISBN 978-7-5765-1676-0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7月
欢迎订购
联系人:孙老师13611942688秦老师 15921998880
座机:021-64676547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撰 稿:夏 雨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