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没出生,就在想他什么时候能自己睡整夜觉;刚会翻身,就开始焦虑他怎么还不爬;刚上幼儿园,就盘算着小学要进哪个班……我们总在急:快点吃饭、快点写作业、快点睡觉、快点长大。可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催得紧,孩子越慢?你越急,他越不动?其实,不是孩子不配合,而是我们走得太快,忘了等等那个还在努力成长的小人儿。后来我才明白,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催”出来的,而是靠“等”出来的。
就像一颗种子,你不能因为它三天没发芽就把它拔出来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花开在春天,有的花开在秋天。我们能做的,不是推着他跑,而是蹲下来,陪着他走。
第一,管住嘴,先按下“暂停键”
当你又想吼“快点快点”时,深呼吸,默数五秒。问问自己:这件事真的那么急吗?迟到了几分钟,会影响他一生吗?很多时候,我们着急的不是孩子慢,而是自己内心的焦虑。把“你怎么这么慢!”换成“妈妈陪你一起”,你会发现,气氛立马不一样了。
第二,给选择,而不是下命令
孩子不是我们的提线木偶。与其说“马上去写作业!”,不如说:“你是想先写数学还是语文?写完我们一起去楼下骑车。”给孩子一点掌控感,他会更愿意配合。自主权多了,内驱力自然就来了。
第三,允许“慢”,也允许“错”
孩子打翻牛奶、写错字、忘带作业……这些都不是“罪过”,而是学习的机会。别急着批评,先问:“需要妈妈帮忙吗?”“下次我们可以怎么避免?”让他知道,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怎么解决。
第四,先照顾好自己
很多妈妈把全部精力都给了孩子,自己累得像根干枯的树。可一个情绪枯竭的妈妈,是给不出温柔陪伴的。记得留点时间给自己:睡个懒觉、喝杯咖啡、和朋友聊聊天。你状态好了,家才有温度。
当妈这条路很长,我们都不必做“完美妈妈”。孩子也不需要一个永远正确、永远高效的妈妈,他需要的是一个真实、温暖、愿意和他一起慢慢走的妈妈。所以,放轻松一点吧。作业没写完,天不会塌;饭粒掉一桌,也没关系。童年只有一次,别让它充满催促和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