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臂之力”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原文“阜愿施一臂之力,共讨马超”,指付出力所能及的帮助,虽未必惊天动地,却能在关键时刻为他人破局。这个词语能流传数百年,正因它道尽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互助本质 —— 不是倾尽所有,而是在他人困顿之时,递上刚好能用的支持。
典故的背景藏着一段忠义故事:东汉末年,马超攻占凉州后杀戮无辜,汉阳参军杨阜的族人惨遭屠戮。杨阜心怀国仇家恨,却势单力薄,于是前往历城劝说表兄姜叙起兵讨贼。面对姜叙的犹豫,杨阜泣血陈词,细数马超暴行,直言 “今吾兄若能仗义,阜愿施一臂之力,共讨马超”。姜叙被其赤诚打动,联合梁宽、赵衢等人响应,最终借助杨阜的谋划与众人的协同,成功击败马超,收复凉州。这一 “臂之力”,是杨阜的智谋与勇气,更是危难中彼此支撑的信任。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援手,却让事情的走向彻底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4 年发布的《公民互助行为现状调研报告》显示,72% 的受访者表示曾接受过他人 “一臂之力” 式的帮助,其中 68% 的案例属于 “举手之劳”—— 比如职场新人被同事提点关键技巧,迷路者得到路人精准指引,创业者获得朋友的资源对接。数据同时显示,接受过这类帮助的人中,91% 会在之后主动向他人伸出援手,形成互助闭环。这恰印证了 “一臂之力”的深层价值:它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善意传递。
近代史上,“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更让“一臂之力”有了家国分量。1958 年,邓稼先隐姓埋名投身核试验,初期科研条件极端艰苦,缺乏关键仪器与数据。此时,留美归国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冒险带回 10 克镭,悄悄送到科研基地;工程师于敏放弃个人研究,全力配合邓稼先攻克理论难关。这些“一臂之力”,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汇聚成打破核垄断的磅礴力量。正如邓稼先后来所说:“核武器研制从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无数人各尽所能,才撑起了这份事业。”
“一臂之力”的核心,从不是力量大小,而是“愿伸手”的诚意。它可能是同事加班时递来的一杯热咖啡,是创业者低谷时朋友的一句鼓励,是陌生人困境中递出的一把援手。这个源自三国的典故,穿越千年依然鲜活,正因它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支撑,从来都藏在力所能及的行动里。点滴善意汇聚,便足以撑起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