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间藏着108道雕花门,砖墙上刻着‘耕读传家’的祖训,连后厨的老灶台上还留着‘施粥济民’的碑记……”国庆期间,跟着爷爷来运城寻根的00后女孩小夏,在李家大院的三雕博物馆里看得入神,“课本里的‘晋商’不再是符号,是爷爷讲的‘李家老爷子冬天开粥棚’的故事,是眼前这些会说话的老房子。”
作为晋南富商李氏家族的祖宅,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晋商三大院”,却以“慈善文化”独树一帜。这座占地100余亩、由16座院落组成的清代民居群,不仅是晋商辉煌的见证,更因“富而不奢、贵而好仁”的家风,被称为“中国民间慈善第一院”。今年前10月,李家大院游客量同比增长52%,其中25%为专程探访“晋商家风”的文化游客。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座“藏在运城盐池边的慈善博物馆”。
从“行商走天下”到“仁义立家”:李家的百年传奇李家大院的故事,始自清康熙年间。
“李家祖籍甘肃陇西,清代因盐池贸易迁至运城。”运城市文旅局研究员王建国介绍,“第三代家主李道行弃儒从商,靠经营药材、盐运发家,鼎盛时在全国设18处商号,资产超千万两白银。”但真正让李家“名垂青史”的,不是财富,而是“富而行仁”的家训。
“李家有‘三不原则’:不建豪华祠堂、不置奢侈器物、不纳妾室。”王建国指着大院门楣上的“孝悌忠信”匾额说,“他们把钱花在‘利他’上——清光绪三年大旱,李家开仓放粮3个月,救活周边5000余人;民国年间办‘义学’,供穷孩子读书;甚至在院墙上刻‘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提醒子孙莫忘根本。”

李家大院的精华,在于它不仅是“豪宅”,更是一部“活的家风志”。记者梳理5大核心看点,带您读懂“晋商中的慈善家”。
1. 建筑:晋南民居与徽派的“混血美学”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青砖灰瓦的晋南基调中,融入了徽派建筑的精致木雕、苏式园林的漏窗,甚至部分院落的屋顶采用了“歇山顶+硬山顶”的组合。
“最典型的是‘同德堂’。”大院讲解员张敏介绍,“这座三进院落的门楣、窗棂全用樟木雕刻,题材既有‘松鹤延年’的晋商祈福,也有‘渔樵耕读’的儒家理想。最妙的是后院的‘百寿图’照壁,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全由李家子孙手书,寓意‘家有百寿,德润子孙’。”
2. 家风:刻在墙上的“传家宝”“李家的家风不在书里,在墙上、门上、柱子上。”张敏指着院内的楹联说,“比如这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是李家长辈对子孙的要求;还有‘财帛易散,德泽永存’,直接点出‘仁义比财富更重要’的理念。”

“这里藏着李家的‘慈善档案’。”在“积善堂”,张敏打开一本泛黄的账册,“这是清光绪年间的‘施粥记录’,详细记着每日放粮数量、受助人数,甚至标注了‘某户有孕妇,多给半碗米’。”
此外,大院还复原了“义学课堂”——黑板上写着《弟子规》,课桌上摆着旧课本,墙上挂着“凡李氏子孙,必读诗书;凡乡邻子弟,皆可来学”的标语。“李家办的义学不仅收李姓孩子,周边贫苦百姓的孩子也免费入学,这在当时极为难得。”
4. 细节:藏在角落的“生活温度”除了宏大的叙事,李家大院的“烟火气”同样动人。
后厨遗址保留了清代的老灶台,锅台边的砖墙上刻着“粒粒皆辛苦”,提醒节约;
女眷住的“闺秀院”窗台上摆着石质胭脂盒,窗纸是手绘的“梅兰竹菊”;
院内古槐已有200余年,树洞里塞满了游客祈福的红绸——“李家人相信,树能替他们记住善念。”
5. 周边联动:大院外的“盐池文化”李家因盐池贸易发家,逛完大院可顺路探访运城盐湖(距大院15分钟车程)。这里有“中国死海”的黑泥浴,可体验古人“捞盐”的传统工艺,感受李家“因盐而兴”的时代背景。
深度游玩攻略:如何读懂“慈善大院”?基础信息地址:运城市万荣县阎景村(距运城市区约40公里,毗邻209国道);
开放时间:8:30-18:00(17:3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
门票:成人票60元/人,学生票(持学生证)30元/人,65岁以上老人免票;
导览服务:
免费:微信公众号“李家大院”提供语音导览,景区入口可领纸质地图;

自驾:导航“李家大院”,景区有免费停车场(车位充足);
公交:运城市区乘坐105路公交至“阎景村站”下车,步行10分钟即达;
高铁/飞机:
高铁至“运城北站”:乘出租车约50分钟(车费80元);
飞机至“运城张孝机场”:乘机场大巴至“运城汽车站”,转乘105路公交(约1.5小时)。
一日精华路线(适合文化/家庭游)上午(9:00-12:00):
入口→参观“敦本堂”(主院,看晋商豪宅格局)→“同德堂”(赏三雕艺术,拍砖雕“二十四孝”)→“家风家训馆”(读祖训、看家书,听讲解员讲李家慈善故事)。
中午(12:00-13:30):
在“李家饭庄”用餐(推荐运城特色菜:油泼面、羊肉泡馍、万荣凉粉,人均40元)。
下午(13:30-17:00):
“积善堂”(看施粥账册、义学复原场景)→“闺秀院”(体验晋南民居生活细节)→古槐树下听老艺人唱“李家善举”蒲剧片段→出口处买“慈善主题”文创(如“善”字铜书签、“二十四孝”拼图)。
隐藏玩法参与“家风打卡”:在景区服务台领取打卡手册,完成“读一副楹联”“听一个善举故事”“写一句家风感悟”任务,可兑换“李家善礼”(小包装运城面粉,寓意“善念如粮,代代相传”);
体验“古法榨油”:每月第一个周六,景区有非遗体验活动,游客可亲手用传统木榨榨取花椒油(需提前预约);
夜游大院:节假日19:00-21:00开放灯光秀,古宅投影“李家善举”故事,配合民乐演奏,氛围静谧(需另购夜场票30元)。
注意事项大院多为青石板路,建议穿防滑运动鞋;
部分院落为木质结构,夏季注意防火,禁止吸烟;
古建筑内禁止触摸文物,拍照勿用闪光灯;
阎景村周边有农家乐,可采摘苹果、酥梨(秋季最佳)。
游客故事:在这里,读懂“富而有温度”的中国智慧“我是李家的后人!”72岁的李大爷坐在古槐下,给孙子讲家族往事,“我爷爷那辈,家里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再难也要帮邻居渡难关。现在我带孙子来,不是为了炫耀祖上阔绰,是要告诉他,‘仁义’才是李家最值钱的遗产。”
“带孩子来,想让他知道‘成功不止有钱’。”郑州的年轻妈妈陈女士说,“在‘积善堂’看到李家放粮的账册,孩子问‘为什么要给陌生人送粮食’,我告诉他‘因为他们心里有别人’——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作为文旅从业者,我被‘慈善’主题打动。”西安某旅行社经理赵先生说,“现在很多大院讲‘商道’,李家讲‘仁道’,这种‘富而有德’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动游客的文化内核。”
结语:李家大院,是“豪宅”,更是“精神原乡”从“行商天下”的财富传奇,到“仁义立家”的精神传承,李家大院的每一块砖、每一副联、每一则故事,都在诉说:真正的富贵,是“富而好礼,贵而怀仁”。
正如王建国研究员所说:“李家大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清代民居的典范,更在于它用建筑语言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家风’——不是高墙深院里的孤芳自赏,而是惠及乡邻、泽被后世的大爱。”
这个周末,不妨走进李家大院。在雕花门后感受晋商的温度,在善举故事里触摸文化的厚度,你会明白:有些财富,会随岁月消散;有些精神,却能穿越百年,依然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