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被三国演义吹上天的关羽,在正史上,到底有什么战绩?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忠义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成员之一,随着《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关羽的形象,在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忠义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成员之一,随着《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关羽的形象,在民间被不断神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些脍炙人口的战绩,大多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正史中关羽到底有什么战绩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关羽,确实是一员勇猛善战的虎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但关羽的勇猛,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凭借一己之力,阵斩敌方大将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指他率领军队,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正史中,关羽有明确记载的战绩,主要有以下四处:

一、白马之战,斩颜良

这是关羽所有战绩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战,也是唯一一次,在阵战中斩杀敌方主帅的记录。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遣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率军迎战。

《三国志》记载:“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段记载,虽然比《三国演义》中的描写,简略很多,但仍然可以看出关羽的勇武。

他能在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并安然返回,足以证明其胆识过人、武艺高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刺,并非是用矛刺杀,而是泛指击杀,颜良是被关羽斩首的,所以用的是斩其首还。

二、绝北道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回北方,留下曹仁、徐晃等人镇守南郡。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孙权、刘备联军,围攻曹仁于江陵。同时,刘备命令关羽率领一支军队,深入曹军后方,断绝通往北方的道路,这就是“绝北道”。

关羽的任务,是阻击曹操派往江陵的援军。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关羽率领的军队,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曹军的补给线上。

他先后与徐晃、满宠、乐进等曹军名将交战,且不落下风。

《三国志·李通传》记载:“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

这里的围,就是指关羽的军队,李通是曹操麾下大将,他为了突破关羽的阻击去接应曹仁,下马步战可见战况激烈。

最终曹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放弃江陵,退守襄阳。

关羽在绝北道期间,以偏师对抗曹军多位名将,成功完成了战略阻击任务,为刘备集团夺取荆州四郡,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镇守荆州,单刀赴会

刘备夺取益州后,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总督荆州军政。

在此期间,关羽最主要的对手,是盘踞在江东的孙权。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击荆州,关羽率军迎战,由于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担心益州有失,于是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在双方议和期间,关羽与鲁肃,进行了一次会谈,这就是单刀赴会。

这次会谈,虽然名为单刀赴会,但实际上是双方将领,各带少量护卫,在阵前会晤,并非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关羽独自一人,前往鲁肃的大营。

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这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战,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抹辉煌。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称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同年,关羽率领荆州主力,北伐曹魏,围攻襄阳、樊城。

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率领七军,共计三万人,救援樊城。

时值秋季,连日大雨,汉水暴涨,泛滥成灾,于禁所率领的七军,皆为北方精锐,不习水战,全部被洪水围困。

关羽趁机率领水军,猛攻曹军。《三国志》记载:“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在此战中,关羽巧妙利用天时地利,水陆并进,全歼于禁七军,俘虏三万余人,并阵斩庞德。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大惊,甚至一度考虑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至此,关羽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威震华夏”这四个字,在整部《三国志》中,是独一无二的评价。

盛极而衰,就在关羽志得意满之时,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后方空虚,猝不及防,最终兵败麦城,被孙权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