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中旬,从东京的国会预算委员会现场,到北京飞往柏林的专机舷梯上,两个昔日的二战轴心国仿佛为了某种并未言明的默契,接连在中国最核心的利益关切上“点火”。
这一轮外交波澜的源头,显得既突兀又蓄意,一边是作为新任日本首相的高市早苗,以一种与其前任截然不同的激进姿态,试图撕裂和平宪法的封条。

另一边是德国默茨政府的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在上演了一出看似皆大欢喜的“友好访问”剧目后,在临别之际上演了一场令人咋舌的“变脸”戏码。
两者虽手段不同,一为军事妄言,一为经济施压,但是两者指向的靶心却出奇一致:台海与中国的自主发展权。
将目光投向11月16日的北京,当时的氛围还一度让人感到回暖的希望,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率领着一支庞大的企业代表团落地,这也是德国新政府上台后首个部长级的访华团队。

在那两天的行程中,钓鱼台国宾馆内的灯光见证了务实的一面:何立峰副总理与克林拜尔共同主持的高级别财金对话不仅气氛融洽,更实打实地签署了27项共识。
此时的德国,看起来像是一个清醒的贸易伙伴,德国非常清楚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工业命脉与中国市场的深度捆绑,也明白在全球供应链中,脱离中国谈发展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正是这种理性的温存甚至没能维持到专机飞离中国领空,就在结束访问准备回国之际,这位德国副总理突然换了一副面孔,通过随行媒体向中方抛出了所谓的三项“强硬要求”。

在他留下的这三道“通牒”中,可以看出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双标,最先被祭出的,是那个已被炒作得乏味的“产能过剩”大棒。
克林拜尔声色俱厉地要求中国“主动缩减产能”,并赤裸裸地威胁:如果不照做,欧盟的贸易限制大棒就要落下。
这番言论背后的逻辑极其可笑,谁也没想到,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品依靠技术迭代和极致的供应链效率赢得全球青睐时,竟成了原罪。

而在这个出口额占GDP比重一度超过40%的欧洲工业心脏德国看来,自己对他国的倾销却是理所应当。
正如随行德企心中所担忧的那样,这种对于“过剩”的指责,本质上是对自身产业转型迟缓的焦虑投射。
眼看着比亚迪们在电动化赛道上绝尘而去,德国制造业的自信心正在崩塌,所谓的“产能过剩”,不过是柏林为了掩盖竞争力下滑而扯起的一块遮羞布。

如果不说经济账是出于私利,那么他在政治上的指手画脚则更显僭越,克林拜尔毫无新意地要求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放弃中立,“向俄罗斯施压”。
这种逼迫第三方选边站的强盗逻辑,完全无视了中国劝和促谈的一贯努力,反而是向战区不断输送武器的西方国家,正在让停火的希望变得渺茫。
当然图穷匕见的那一刻发生在第三点,那就是他将手伸向了台海,克林拜尔声称台海局势的不稳定将“影响全球”,通过这种看似忧虑全球福祉的措辞,实际上是为了配合美国的战略节奏,试图将中国内政台湾问题“国际化”。

如果说德国的试探还带着一层贸易谈判的遮遮掩掩,那么日本方面的举动则是一次毫无保留的右翼狂奔。
作为安倍路线最忠实的继承者,坐上首相位置的高市早苗,在11月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答辩中,抛出了一颗政治惊雷。
她不再使用过去那种模糊的“周边事态”外交辞令,而是直接将台海问题与日本国家安危进行了最高级别的捆绑。

“如果是大陆对台湾采取海上封锁等行动,恐将触发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进而导致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在预算委员会的穹顶下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对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的公然挑衅。
但是要明白,这不是高市早苗的口误,而是一次蓄谋已久的切香肠战术,将台海冲突定义为“存亡危机”,意味着为日本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找到了那个梦寐以求的“开关”。
只要按下这个开关,日本就能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重整军备,甚至再次将军事触角伸向那片曾经被他们铁蹄践踏过的海域。

这番赤裸裸的战争妄言,即便在日本国内也引发了剧烈的地震,对于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冲绳而言,高市的言论无异于将他们再次推向战火的前线。
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第一时间站出来表达了极度的忧虑,警告这种激进路线只会带来不可控的灾难,理性的声音并未在日本政坛彻底绝迹,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石破茂等重量级人物纷纷发声,警告这种豪赌会让日本陷入绝境。
更为深刻的反驳来自于“继承和发展村山谈话会”的理事长藤田高景,他直接搬出了1972年的《日中联合声明》,用历史的法理铁证指出,日本早已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市的言论是对这一法理基础的背叛。

这一幕充满了讽刺意味:高市早苗不仅背离了当下的和平潮流,更是站在了日本近代反省历史的先贤们的对立面。
这种对立,在时间节点的巧合下显得尤为悲凉,就在高市大放厥词之际,恰逢致力于反省侵略历史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逝世一月。
村山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还在反复叮嘱“构建日中持久友好关系”才是日本国家利益的基石,可是后继者们似乎急于将这份沉甸甸的政治遗嘱抛诸脑后。

面对这一东一西两次联动的挑衅,中国的回应展示出了战略定力与雷霆手段并存的智慧,外交部没有被这种喧嚣打乱阵脚,而是用最体面却最有力的方式进行了回击。
针对日本,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意味深长地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村山谈话”的视频片段,这一无声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是时候重温村山谈话了”,这既是对已故政治家的致敬,更是对现任掌权者迷途知返的最后提点。

如果不愿听历史的劝告,那么现实的打击也会接踵而至,从外交部发言人的严厉批评,到副部长孙卫东直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提出的严正交涉,中方释放的信号层层递进,清晰得不容误读。
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家务事,无论外部势力如何鼓噪,也无论他们是搬出“国际安全”的幌子还是“存亡危机”的借口,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而对于德国那种想“吃中国饭还想砸中国锅”的如意算盘,中方的回应同样干脆利落,不管是关于“产能过剩”的虚伪指控,还是乌克兰问题的道德绑架,中国外交部在11月18日的记者会上逐一拆解。

所谓“产能过剩”是伪命题,背后全是贸易保护主义,所谓“乌克兰责任”,中国不接受任何强加的角色设定,如果欧盟真的在偏见下采取贸易限制,中国将保留采取一切反制措施的权利,这不仅仅是警告,更是实力的宣示。
如今德国在经济泥潭中挣扎,试图通过这种“背后放狠话”的方式,向美国纳投名状,同时又想在欧盟内部维持某种强硬姿态。
而日本右翼则利用地缘紧张局势,妄图借尸还魂,复活军国主义的旧梦,但无论是高市早苗的政治豪赌,还是克林拜尔的离岸喊话,都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的钢铁意志。

中德、中日关系的基础,始终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石之上,对于真正互利共赢的合作,无论是德国的车企还是日本的商界,中国始终敞开大门。
但对于那些妄图以台湾问题为筹码,挑战中国底线的投机者,历史和现实都将给出最沉痛的教训,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也绝不会有任何一丝一毫的退让。

信息来源:
【1】中国网2025-11-18 16:38--外媒观察丨德国副总理访华:要与中国对话,不能与中国“脱钩”
【2】环球时报2025-11-21 21:14--高市涉台言论被指历史倒退 是时候重温“村山谈话”了!
【3】环球网2025-11-18 00:04--社评:德国副总理访华的正常与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