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小个体”大能量,小工匠携“老手艺”闯出“新市场”

广州商贸文化在千年流转中生生不息,个体工商户是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以工匠精神为笔,以诚信服务为墨,续写商贸新篇。如今,

广州商贸文化在千年流转中生生不息,个体工商户是传承的重要载体——他们以工匠精神为笔,以诚信服务为墨,续写商贸新篇。如今,广州以“多部门协同、多维度支持”,为匠心护航。一批批“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乘势而起,在商潮中深耕特色、开拓新局,让千年商都的文化基因迸发新能量。

这份支持在老城街巷间绽放光彩。近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老城新韵的文旅融合典范”成功入选2025年非遗进景区“五好”案例。这片街区里,一间间非遗工作室正是“小个体”坚守匠心的缩影,传承人扎根于此,守护着广彩、广钟、广绣等传统工艺,借工作室为平台开体验课、设互动区,既让岭南非遗走出展柜,又带动非遗产品走进市场,实现“文化+商贸”双赢。

永庆坊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则以“名特优新”认定为支点,从四个维度为个体工商户“把脉定向”,推动商户精细化转型,为工匠精神传承注入动能。增城区广州双红美食店的非遗何氏豆腐花,承载百年技艺。获评“名特优新”后,这份老手艺与背后的匠心故事获官方认可推广,稳定的订单接踵而至,研学团队也走进店里。店主何远志更加坚定信心:要让家族手艺从“谋生技能”蜕变为“文化符号”,让工匠精神在市场浪潮中稳稳扎根、代代相传。

金融机构的精准助力,更解了不少非遗传承“小个体”的燃眉之急,让匠心传承没有后顾之忧。老字号“圣绣坊”创始人朱女士坚守广绣,同时融合湘绣、苏绣手法,力图让“艺术品”走进日常。然而市场前景未知,在朱女士需要大胆尝试之际,农行广州分行精准注入400万元金融“活水”,不仅解了经营难题,更支撑团队潜心打磨技法。其创新作品屡获金奖,并拓展了多家企业客户。

从文旅搭台、市监赋能到金融护航,广州助力“小个体”稳健前行、守护文化根脉,让工匠精神不褪色、传统技艺有未来,让广州的商贸活力与文化魅力,在一代代“小个体”的坚守与创新中,绵延不绝、焕发新生。

借直播破局 靠创新传“薪”

广州康王中路、长寿东路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望去全是珠宝玉器行当。这里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珠宝玉器集散地——华林珠宝玉器商圈(下称“华林商圈”),汇集专业市场9家、商户数万家,经营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行业年交易额千亿级。如今,华林商圈几乎家家都在做电商或线上相关业务。“破界维新文化传媒店”经营者李帅,正是转型的“引路人”。

李帅带领团队赋能珠宝电商直播

‍2016年是电商直播元年,在多数人对“直播带货”毫无概念时,一次直播活动的统筹经历,让李帅敏锐捕捉到这一新兴风口。“这或是能持续发展的新赛道。”带着这份敏锐,李帅踏上了考察之路。传统珠宝玉器行业大多靠家族传承,毫无行业根基的他堪称“门外汉”,但广州做生意的务实风气、丰富的产业供应链与便利的物流条件,让他最终选定珠宝文玩领域,而拥有数百年积淀、汇集数千商户的华林国际,自然成了他梦想的起点。

一开始,面对新事物,仅有2家商家愿意将货送到李帅的直播间。为打破僵局,李帅用了“笨方法”:上午带着主播在各档口“走播”,下午就在市场通道公开打包发货。“看得见、摸得着”的交易场景,让路过的商家渐渐放下戒备——原来直播真能出货,且体量不小。信任的闸门一旦打开,合作商户便纷至沓来,李帅完成了从“试水者”到“领航者”的蜕变。

团队从账号代运营起步,逐步增加权威检测、快递发货、培训教育、一站式云仓及供应链对接等多元服务,为商家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

消费者信任是线上珠宝交易的核心前提。针对消费者最担忧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李帅联合平台与权威检测机构推出“一物一检”机制,建立专业实验室与云仓体系,对每件商品实施国标检测,并实现数据可溯源,完成质检、包装及发货,实现“一物一证”,既保障消费者权益,也为商家提供信任背书。

作为广州千年商都的一张名片,华林商圈历经百年而不衰,靠的正是无数个体工商户的适时而动。李帅观察到,近年来,单靠线下交易,不少商家已遇到经营困难,转型迫在眉睫。正如店名“破界维新”,李帅抓住了直播电商服务风口、成功创业,也带动每日数千商家活跃于直播间,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赋能。

在岭南非遗领域,也有一位“破局者”。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新元。王新元出生于江西一个裁缝世家,从小接触针线,高中毕业参军入伍,2001年,退伍后的他南下广州闯荡,后接触到广绣,并向粤绣名家梁国兴和吴玉珍夫妇拜师学艺。荔枝、木棉、孔雀是广绣的三大主题,但两位师傅开创性地把广绣技法运用到人物肖像、风景画中,给了王新元很大的启发——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非遗才有生命力。

王新元给年轻人上课。

王新元创新的步子迈得比师傅更大:他以名画、文物青铜器、人物肖像、军事、动漫等为主题,从题材、技艺等多方面推动广绣的创新;他开发带有广绣元素的首饰、台灯、果盘、车载香薰等,让广绣这门古老的技艺与时尚、科技、生活融合,走近大众。他还尝试“非遗进商场”的合作模式。王新元认为,市场的消费力才是非遗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往,广绣大多在家族成员、师徒之间口口相传、手把手教,这在新时代渐渐显现出“从业者老龄化、新生代不足”“会绣不会说、传授面不广”的被动局面。王新元很早意识到这一点,他建立广绣传承基地,持续开设广绣兴趣班、基础班,如今已带动400多位绣娘就业。此外,他带出80多名社会班的徒弟、100多名职业院校学生,推动更多有知识、有水平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让广绣传承有了生力军。

广言快评

守护“小个体” 传承“大商脉”

商通四海,市贯千年。

从唐宋蕃坊的万商云集,到清代十三行的桅樯如林;从长堤骑楼下的百货汇聚,到今日街头巷尾的店铺林立——千百年来,广州的商业文明正是在一代代经营者的接续奋斗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个体工商户是广州商脉最直接的传承者。凉茶铺坚守古法又创新口味,茶餐厅融合中西却保留市井温情,服装档口追随时尚又提供个性定制……这些遍布街巷的“小个体”,以工匠精神打磨产品,以诚信经营赢得口碑,让广式服务温暖人心。它们或许没有庞大的资本,却有着最敏锐的市场嗅觉;它们或许不占据城市地标,却是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活力所在。小小个体户,其意义远超经济范畴:它们不仅是岭南商业文化——务实、包容、开放、创新的生动载体,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无数小店默默见证岁月变迁,陪伴城市生长,为都市繁华注入了温情与活力。

商脉传承,贵在守正创新。百年老店开通线上商城,传统批发市场变身直播基地,手工艺人借助跨境电商扬帆出海……正是这些“小个体”,以灵活的身段、顽强的韧性,让千年商都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光彩。而广州要做的,是持续优化政策与环境:从简化登记流程到推行“一站式”服务,从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到发展夜间经济,从保护老字号到培育新品牌,不断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更适宜的成长土壤,让每一家小店安心经营、茁壮成长。

小店铺,大商业;小个体,大情怀。万千个体工商户与广州相融共生、相互成就,它们的奋斗身影汇聚成这座城市最生动、最温暖的图景。呵护好每一个“小个体”,就是守护广州的商业根脉;激发每一位“小个体”的创造力,就是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让商脉永续、商都焕新,广州的商业传奇必将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卢梦谦、陈薇薇、林晓丽、许晓芳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多、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映武

注:本文源自广州日报,更多详情欢迎关注原媒体报道。现转载分享,以便与更多关注域骉的朋友分享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