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改知湖州,因一封《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台弹劾,制造了北宋最为轰动的一场文字狱,即“乌台诗案”。
御史台院中植有汉代柏树,有乌鸦在此栖息,故称“乌台”。
后世无数人都替苏轼抱不平,那苏轼冤不冤呢?
其实一点都不冤,我们看他在谢表中写的话: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
当时王安石已经致仕,但新法依旧在推行,由神宗亲自扛大旗。而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
陛下用人不求齐全,因才而善,但臣愚钝,没办法在新法中发挥作用。但臣年纪大了,不会惹是生非,自认还能治理一方百姓,不如将我放还杭州,臣喜欢那里的山水风情,得意于江湖。
这样的谢表,完全看不到“谢”意,别说御史台那帮无风三尺浪的人揪着不放,恐怕连神宗自己也很恼火,因此将苏轼下狱。
北宋到仁宗后期,已经积贫积弱,冗兵、冗员、冗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库真的是没钱了。西夏寇边,契丹岁币,一场战争下来,耗费银粮乃天文数字。
穷则思变,所以神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打西夏,当时西夏内乱,神宗以为有便宜可占,结果依旧遭遇大败。
痛定思痛,决定启用王安石,试图通过变法强国,结果造成了新旧两党对立,也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范纯仁等都属于旧党,即保守派,阵容强大,沾亲带故,很难说不是朋党。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之人。
但他们都没明白一个道理,变法革新是神宗鼎力支持的,反对新法,本质上就是在抵抗皇权。
所以神宗也很无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都亲旧党,尤其司马光,言及必提先皇祖制,总之就是不让神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是,苏轼这一次是撞到枪口上了,神宗大怒,动了杀心。
然太祖赵匡胤定下祖制,不杀士大夫,保守派有恃无恐,大不了就贬官呗,家常便饭而已,还能留一个犯颜直谏的清名。
可这一次不一样,御史台想杀一儆百,弄死苏轼,逢大赦都没有为苏轼宽恩。幸好,曹太皇太后给神宗施压,王安石也上疏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这句话是很有份量的,如果神宗真的斩了苏轼,就证明现在还不是盛世,逼着神宗承认变法失败。
这是一剂猛药,“乌台诗案”在折腾103天后,因王安石一言而决。
神宗下诏,贬苏轼为检校水部员外郎,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逢赦不得量移,即刻启程。
当时已经是年底,苏轼离京时,朝中同侪无人敢送,漫长的古道上,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苦难未必都是坏事,反而能让自己看清,哪种日子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乃是天之骄子,无论走到何处,都是前呼后拥,傲气逼人。刚签书凤翔府时,苏轼就和太守陈希亮对着干,还作诗讽刺陈希亮。
但是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已经不是那个大宋官员,而是“千古第一词帝”苏东坡。
初到黄州的日子十分艰难,谪官无官舍可宿,只能寓居在定慧院,故有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时有太学生马正卿,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一路随苏东坡来到黄州,并上表为其在黄州城东要了一块坡地,以躬耕自给。因此苏东坡为自己取号“东坡居士”。
第二年五月,在朋友的帮助下,苏东坡在江边建了几间雪堂,迁居临皋亭,日子终于有了着落,耕种捕鱼,荡舟赏景,好不逍遥。
有一次,苏东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酒蒙子,擦肩而过时,将苏东坡推倒在地。苏东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庆幸酒鬼不认识自己。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这就是苏东坡的通透,历生死而豁达,经磨砺而自省,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1年12月25日,大雪初晴,苏东坡梦中见人以雪水来烹小团茶,美人在侧,轻歌曼舞,与苏东坡共饮。
醒来后,苏轼作《记梦回文二首》,其中第一首为: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诗文大意可解为:
美人酒后微醺,脸颊泛红,纤纤玉手捧着茶碗,茶汤泛着涟漪。她轻启朱唇,点点茶沫如飞花般,溅落在碧罗衫上;
歌声婉转,如流云水袖,让庭院显得更加清幽,忽然间从梦中惊醒,看见松枝上的雪簌簌飘落,飞向山岩之下。
很明显,这是男子写给女子的寄情诗,意趣十足,不失优雅。但回文诗有一个特点,正着读和反着读,是两番不同的景象,尤为神奇。

我们试着倒读一下: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唾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如此,诗意又变成:
空寂的山岩间,松枝上雪轻轻飘落,将我从梦中惊醒,幽静的小院里,歌声低徊。碧色的衣衫上,还沾着昔日里溅落茶沫的斑痕,曾几何时,纤凝玉手醉红颜,与君对酌。
诗句倒过来,就变成了一首幽思不绝的“闺怨诗”,情景交融,往事历历在目,只可惜物是人非,连衣衫上的茶渍都舍不得洗去。
这就是汉字的博大精深之处,妙不可言。
黄州四年,是苏东坡的蜕变期,昨日种种早已放下,故而才能写出“一词两赋”,成千古绝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