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新”光点亮红星勘探路

湖北利川建南镇,与物探野外施工打了数十年交道的仪操员胡江,第一次坐在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

湖北利川建南镇,与物探野外施工打了数十年交道的仪操员胡江,第一次坐在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红星三维项目采集生产指挥中心办公室里,通过智能井炮激发管理系统远程操控数百平方公里范围的现场施工,这种全新的工作体验让他感慨万分。

“以前查排列、炮点激发需要我们在仪器车里,用对讲机与现场人员反复确认,有时电台信号不好,经常要喊破嗓子。”胡江回忆,过去的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受限于通讯条件,沟通成本极高。现在不同了,炮点满足激发条件后,智能远程控制系统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调度员,根据现场情况设置优先级,就像医院“排队叫号”一样有条不紊。电台、仪器车“下岗”了,过去对讲机里人声嘈杂的场景不见了,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安静有序,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历史性的一幕,发生在地球物理公司地理地质信息勘查分公司承揽的鄂西渝东地区红星三维地震采集项目。近日,该项目圆满收官,作为江汉油田在南方山地部署的首个二次采集项目,以“全节点采集”为代表的勘探新技术,不仅帮助人们擦亮探寻地宫的眼睛,更推动物探野外施工模式深层次变革。全节点采集技术让现场施工的远程操控成为可能,打破了以往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施工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开启了物探野外采集新篇章。

新要求新挑战,锻造技术装备硬实力

寻油找气,物探先行。“好不容易翻过一个陡坎,不到二三十米,前面又是一个陡坎,很多地方还是无人区,手机里每天步行数都超过了3万。”作为先行军中的先行者,有着35年物探工作经历的测量单元负责人瞿志高,对红星三维项目施工之难感触颇深,“来之前就想到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与施工难度相比,更大的挑战来自技术上的高要求。就在施工期间,红星地区超千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标志着我国首个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进一步验证了该项目的重大意义。

“江汉油田上一次在这里进行勘探,要追溯到2007年,受当时技术制约,资料品质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要求。”江汉油田派驻现场的项目管理组负责人介绍,二叠系页岩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原有的地震资料无法精准指导钻井、压裂施工。如果说常规物探项目是找油气储量,解决“资源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为下步井位部署、施工方案编制指明方向,解决“开发好不好”的问题。因此,江汉油田对该项目资料品质提出了高空间采样、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精度“四高”要求。

高质量勘探需要硬核实力。位于利川市建南镇的项目节点工厂内,来自海外的wing和smartsolo节点仪,每天从这里发往各个施工现场,设备回收之后,数据下载工作随即展开。“这个项目单炮接收道数是以往常规勘探的5倍,采用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资料品质有了质的飞跃。”项目负责人杜广滨介绍,特别是此次施工要求全层系勘探,目标埋深从1000米到9000米,没有过硬的技术装备支撑,很难满足如此高的标准要求。

新模式新管理,创新组织跑出加速度

“和过去的激发装置相比,减重近12斤,背着它爬山轻松多了。”在炮班驻地,与这一行已经打了7、8年交道的炮班现场负责人宋高峰,讲述新装备带来的新变化,“装置上外形像白色蘑菇头的是信号收发器,可以同时兼顾4G网络和北斗信号传输,山区施工信号稳定性更强了。”

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如同为物探野外施工装上了强大的“引擎”,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位于利川市谋道镇的项目部驻地,成为此次新型作战方式的“大脑中枢”,统筹协调着各施工环节,确保整个项目有条不紊高效推进。

“2007年同样在这里施工,当时被分成三个标段,三家施工单位历时半年多时间完成。这次仅我们一家单位,特别是采集工序计划40天完成,这在过去看来,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杜广滨表示,施工模式变了,组织管理同样要创新升级。

在峡谷绝壁中寻找油气资源,这不仅考验着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更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和勇气。兵出谋道,如何做到有“谋”有“道”,成为了项目管理团队面临的关键问题。

百丈沟内,险象环生。重达数百公斤的钻机“乘坐”重载无人机飞上云端,经过翻山越岭,最终抵达施工点。“最远的位置,徒步到现场需要花费半天时间,负重爬山更是难上加难。”钻井单元负责刘伦介绍,项目部引入运送能力超200公斤的重载无人机吊装作业,创新“重载机+轻量机+中继机”集群模式,无人区钻井任务从10天缩短至3天,还创下单日单机钻井5口的行业纪录。重载无人机犹如一群勤劳的“空中搬运工”,在崇山峻岭间穿梭,为快捷打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每年的夏季是当地雨季,过去被视为“禁采期”。“红星三维勘探施工区域1700平方公里,地表障碍多、地形复杂,特别是陡崖峭壁众多,加上雨季施工安全风险高,给施工组织带来极大困难。”项目临时党支部书记高辉介绍,他们以节点工厂为圆心,借助信息化平台统筹各个作战单元,一体化协同推进,确保各个工序环环相扣。针对悬崖区等施工难点,突出超前谋划,发挥党员骨干的示范作用,提前修路,累计搭建梯子376个,架设木桥36座;成立突击班提前进行节点设备布设,组建机动随钻下药专班,随钻下药,全力加快施工节奏。通过各方高效配合,采集工序历时40天完成,最高日产3542炮。

新应用新动能,筑牢施工质量生命线

位于节点工厂的远程监控室里,仪操员胡江、刘兵通过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信息,实时掌握炮点周边的干扰情况。

“与过去相比,此次5G监控成为一大亮点。”节点工工厂现场负责聂元海介绍,据统计,项目施工的143天中,仅雨天就有91天。他们采用5G节点建立背景监控网络,在背景干扰小的时段采集放炮。

取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需要更精细的质量管理。有着“凉都”之称的利川市,夏季是旅游旺季,3万常住人口的谋道镇,涌入了40多万的“避暑大军”,几何倍增加的“人流+车流+雨季”,给保证地震采集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项目部深化信息平台应用,深入推进“远程+现场”全过程质量管理,为筑牢施工质量生命线增添新动能。

借助防爆视频仪,每一口井的下药过程全程视频记录。“我们采用了数码雷管,每一个都有独立密钥,为施工安全多加了一道锁。”下药班班长李洪波介绍,他们还专门组建了12人的专班,每天对视频资料逐个回放检查,确保准确无误。

“我们明确要求,每一个检波器埋设点至少要拍摄3张照片,涵盖远景、中景和特写,并做到100%核查。”排列照片组组长高长平介绍。

“钻井工序生产运行数据看板”成为该项目信息化建设的“新看点”。“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系统,设置多个应用模块,实时生成钻井进度、比例等指标,帮助管理层及时掌握现场情况,迅速制定科学决策。”钻井工程中心经理梁福春表示,管理人员通过看板“一屏掌握全局”,如同安装了“透视眼”。他们还研发人工不干预数据结算系统,精准考核消除人为因素干扰,在“干得好才能有活干”的竞争氛围下,施工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

“新”光点亮红星勘探路,数智赋能优质高效施工。该项目最终高质量收官,完成地震采集近6万炮,资料一级品率88.22%,比过去85%的要求高出3个多百分点,为我国首个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高质量开发贡献了物探力量。(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