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江西景德镇的热度不仅来自于千年窑火不息的瓷都魅力,还源于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网红”——“鸡排哥”。他的故事,如同一件由生活淬炼而成的“陶瓷作品”,在网络的聚光灯下,展现出粗粝真实却又温润如玉的质地。
一、 意外走红:镜头里的“暴躁老板”与生活真相时间回溯到国庆前夕,一段短视频在网络上不胫而走。视频中,景德镇一家炸鸡排摊的老板,因对顾客“要求太多”、“拍照太久”显得“极不耐烦”,他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怼”人,表情严肃,动作却麻利干脆。这种反差的“暴躁”风格,非但没有引来反感,反而因其无比的真实感,让他在一众精心设计的网红中脱颖而出。网友们戏称他为“全网最暴躁老板”,并亲切地送上外号——“鸡排哥”。
他的摊位前,迅速排起了长龙。许多人慕名而来,不是为了“找怼”,而是为了亲身体验这份不加修饰的市井烟火气。在人人追求“完美人设”的时代,“鸡排哥”的“不装”,成了一股清流。
二、 流量之下:深挖“暴躁”外壳下的本分与匠心随着关注度的飙升,媒体的深度探访揭开了“暴躁”表象下的真相。记者发现,所谓的“暴躁”,其实是他对食材品质和出品效率的执着。
对事不对人的“规矩”:“鸡排哥”的“凶”,大多针对影响效率和品质的行为。比如,顾客犹豫不决影响排队进度,或拍照时间过长导致鸡排变凉影响口感。他坚信“做吃的,味道和温度是第一位的”。
良心经营的“内核”:在物价飞涨的今天,他的鸡排多年未大幅涨价,用料扎实。有老顾客说:“他家的肉,吃得放心。”这份对初心的坚守,才是他生意的根本。
沉默的匠心:当他不“怼”人时,你会发现他对待油温、火候、调味有着近乎苛刻的专注。这份沉默的匠心,才是他“暴躁”底气所在——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深度思考: “鸡排哥”的走红,是公众对“真实”的渴望,对“演技式”营销的疲惫。人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为生活奔波、靠手艺吃饭的普通人的缩影,他的“脾气”成了勤恳与耿直的代名词。
三、 国庆“变身”:流量转化为善意的暖心转折如果说之前的走红是场意外,那么这个国庆假期,“鸡排哥”则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身份转变。他敏锐地意识到,突如其来的流量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流量带来的收益,回馈给社会。
国庆期间,他联合当地社区或自发组织,开展了多次公益活动:
为环卫工人送鸡排:在清晨和深夜,他将热腾腾、刚出锅的鸡排,免费送到城市美容师的手中。
慰问社区孤寡老人:他带着炸鸡排和米面粮油,走进社区,看望那些需要关爱的长者。
镜头前的他,不再是那个“凶巴巴”的老板,而是变得腼腆、不善言辞。当被问及为何这么做时,他朴实地说:“大家捧我,让我多赚了钱。这钱,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能做点好事,心里踏实。”
这一刻,流量完成了它最美好的蜕变——从关注个人,到照亮更多人。
四、 “鸡排哥”与景德镇:个体叙事与城市名片的交相辉映“鸡排哥”的故事,发生在景德镇,绝非偶然。这座千年瓷都,本身就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匠心与潮流完美融合的典范。它既有古老的手工制瓷作坊,也有年轻的“景漂”艺术家创作的现代陶艺。
“鸡排哥”就像是这座城市的另一个生动注脚:
同样的“匠心”内核:陶瓷工匠对泥土和窑火的敬畏,与“鸡排哥”对食材和油温的专注,本质相通。
同样的“真实”气质:景德镇不只有阳春白雪的瓷器,更有下里巴人的市井生活,这种包容性让“鸡排哥”的真实显得毫不违和。
赋能城市温度:他的公益行动,为景德镇这张文化名片,增添了“人情味”和“现代公益”的温暖底色。人们因为瓷器记住景德镇,也可能因为“鸡排哥”而爱上这座城市的温度。
结语:一场由“真”与“善”引领的流量佳话“鸡排哥”的国庆故事,是一出现代版的“网红”逆袭记。它告诉我们,流量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掌握流量的人如何引导。从被标签化的“暴躁老板”,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益使者”,“鸡排哥”用他最朴素的价值观,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公共形象升级。
他的故事,始于一场关于“真实”的狂欢,终于一场关于“善良”的奔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温暖转身,更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所有人对于“网红”一词最美好的期待——让流量之河,最终汇入善意的海洋。
而在景德镇,千年窑火依然在燃烧,它不仅烧制着精美的瓷器,也温暖着像“鸡排哥”这样,每一个努力而善良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