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转向灯成了“装饰品”?司机为啥懒得打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好好开着车,旁边车道突然一辆车“嗖”地插到你前面,吓你一跳——它居然没打转向灯!或者路口排队,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好好开着车,旁边车道突然一辆车“嗖”地插到你前面,吓你一跳——它居然没打转向灯!或者路口排队,旁边车道的车冷不丁一把方向掰过来,硬生生加塞,那转向灯,依旧是“按兵不动”。

这现象,现在太常见了。仿佛那方向盘边上的小拨杆,成了个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为啥这么多司机,如今都“懒得”打转向灯了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

首先,一个普遍心态是:“没必要,后面没车啊!”

很多司机觉得,我看了后视镜了,后面车离得远,或者根本没车,打灯纯属多余。这想法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其实是个误区。打转向灯,不是给后车看的,更是给所有交通参与者一个明确的信号。比如,侧后方可能有你视线盲区里的电动车、行人;更远的车可能正根据你的动向预判车速。你这一“沉默”地变道,剥夺了别人预判的机会,风险无形中就增加了。

其次,更深层的原因是:“怕吃亏,打了灯就加不进去了!”

这在拥堵路段尤其明显。有些司机发现,一旦老老实实打了转向灯,旁边车道的车非但不会让,反而会立刻紧跟前车,把空隙堵死,生怕你挤进来。几次下来,心寒了,觉得打灯等于“自断后路”,不如瞅准机会,直接“快准狠”地变过去省事。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守规矩的人感到憋屈,久而久之,也加入了“沉默”的大军。

再者,就是纯粹的“习惯性懒惰和侥幸心理”。

觉得一次不打没事,两次不打也没出事,就慢慢形成了坏习惯。心里想着“我技术好,能控制住”,完全忽略了交通事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一次没事,一百次没事,但第101次,也许就是一场无法挽回的事故。

说到底,转向灯是什么?

它不是装饰,也不是请求,而是司机之间沟通的“语言”。在路上,我们彼此是陌生的,这台小小的闪烁的灯,就是在告诉周围的人:“嗨,哥们儿,我下一步要往这边走了,请注意!” 这是一种礼貌,更是一份安全的契约。

当我们放弃使用这种“语言”,就等于切断了与其他车辆基本的沟通,大家都靠猜,靠抢,那马路不就变成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斗兽场”了吗?

所以,下次开车,请记得,手边那个小拨杆,动一下手指的事,花不了一秒钟。它不是一个法律规定动作,更是您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生命安全的一份尊重和责任。别让我们的转向灯,真的成了摆设。从我们自己做起,让“哒哒”的提示音,重新成为路上动听、安心的旋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