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术志闯:从“咸菜罐”到“富民罐”,非遗酱菜点燃乡村振兴之火

颍河水绕着登封市石道乡术村潺潺流淌,嵩山风裹着醇厚的酱菜香与清甜的桃果香扑面而来。在这里,术志闯的人生轨迹,写满了“跨界

颍河水绕着登封市石道乡术村潺潺流淌,嵩山风裹着醇厚的酱菜香与清甜的桃果香扑面而来。在这里,术志闯的人生轨迹,写满了“跨界”的热血与惊喜——少年时背着玻璃罐头瓶装的咸菜罐啃苦求学,到青年时北漂经商历经起落,后来又从保险业务员转身扎根乡土,一头扎进生态农业的广阔天地。

少年记忆:咸菜罐里的百年传承根脉

十五年光阴里,他攥紧家里传了百多年的非遗酱菜手艺不放,更拉着乡亲们一起闯富路:曾经揣在书包里的“咸菜罐”,如今变成了能让几百人端上“饭碗”的“富民罐”;上千亩闲置的土地,也蜕变成挂满果实、飘着果香的“丰收园”。作为术师傅酱菜第八代传人和嵩少种植合作社的带头人,这位实打实干的新农人,正用双手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新时代农民的精彩篇章。

时间倒回1979年,术志闯出生在术村的酱菜世家。村里人常说“术家酱菜清朝就有名”,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869年,他的太爷爷就开起了“颍河源酱园”,从此,“术家酱菜”的招牌便与这个家族紧紧绑在了一起。

传到爷爷的父亲术章央那辈,手艺更是添了新彩。术章央是当地有名的西乡大厨,不仅能操办十里八乡的宴席,更擅长把当季新鲜蔬菜酿成风味酱菜,手上的本事远不止做酱菜这么简单。再到父亲术同聚这一代,做咸菜的手艺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到秋冬时节,术同聚就带着家人和村民忙得热火朝天:芥菜切成丝用小火炒出芥菜汆味,番茄切快放到玻璃瓶里蒸熟密封好做“热真空杀菌”,青红萝卜切片后放到房顶上让冬天的冰雪冷气自然腌制,吃起来脆爽。这些酱香浓郁的酱菜,成了家里补贴家用的“硬通货”——术同聚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驮着满满当当的酱菜去叫卖或换粮食,村民们拿小麦、玉米来换,他总是笑着应下:“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

术志闯的童年,几乎是在酱菜的香气里泡大的。他天天守在父亲身边,看父亲仔细挑选芥菜、辣椒。精准把控温度、时间,用小火慢慢炒出脆爽的芥丝。父亲常跟他说:“做咸菜跟做人一样,得实在,不能偷工减料。”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了他心里。

1992年,术志闯上了初中。那时家里条件有限,他的书包里总揣着一罐玻璃瓶装的咸菜,“一罐能吃整整一周”。冬天天寒,他就把咸菜罐揣在怀里暖暖在吃;夏天天热,又偷偷把罐子放进井里冰着。这段揣着咸菜罐求学的日子,后来成了他心底最珍贵的念想,也成了他日后坚守老手艺、带领乡亲致富的初心原点。

北漂与跨界:从“赔本”到“找门道”,摸爬滚打攒足“底气”

1996年,17岁的术志闯揣着一股闯劲,跟着姨夫赴北京闯荡,一头扎进服装生意里。从最基础的卖内裤起步,他肯吃苦、脑子活,没多久就拿下专柜,还把生意拓展到了雅宝路外贸市场。可年轻气盛的他,一时冲动盲目扩张,雇人、租仓库,最终导致五分之二的服装积压,生意彻底赔了个底朝天。

2001年,他空着手回了村,满心失落:“出去时啥都没有,回来还是还是两手空空,心里特别迷茫。”消沉了几天,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儿又冒了上来:“不能就这么算了,更不能让家人失望。”

后来,他进酒店打工,从底层服务员一步步做到领班,还负责起装修培训的活儿,也正是在这里,他遇见了相伴一生的媳妇。但他“把员工放在心上”的想法,始终跟酒店“只图短期盈利”的理念合不来,不愿妥协的他,干脆辞了职。

离开酒店,术志闯又瞄准了摩托车销售。2002年,摩托车在农村正流行,他跑遍周边村镇摸清农户需求,还承诺“售后上门服务”,凭着这份实在,一年就卖出上百万的业绩,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卖车小术”。

再后来,他转行去保险公司工作,很快就嗅到了车险的商机:当时交强险刚实行,农户们不懂政策,当时农机局又改制,留下了很多农机牌照的车辆,车辆办理年检手续成了难题。他迅速转做车险业务,帮农户填表格、协助车辆上线年检审理,购置交强险,仅用三个月就做得风生水起,月收入能达上万元。

这几年在不同行业的摸爬滚打,让术志闯练出了看透市场的眼光,也攒下了与人打交道的本事。“那些年吃的苦都没白吃,不管做啥,都得摸透市场、讲诚信。”而这些宝贵的经验,成了他后来回村重拾酱菜手艺的“硬底气”。

非遗传承:从“小作坊”到“有牌子”,守正创新擦亮老手艺

2008 年,一位朋友来家里串门,尝了术志闯父亲做的芥丝,当即赞不绝口:“这味道脆汆爽口,在登封绝对是一绝!你要是开个厂,肯定能火,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上班挣钱!” 这话让术志闯动了心,可他也犯了难 —— 一边是舍不得丢的稳定保险工作,一边是登封当地上百家芥丝厂扎堆的激烈竞争,心里始终拿不定主意。

就在他犹豫时,家里人给了他最坚实的支持:大哥劝他“咱家的酱菜手艺不能断,你头脑灵活,又年轻有能力把它做好”;父亲更是拍着胸脯说,趁我换能干在带你几年,给咱们术家家传技艺配方传授给你“靠手艺实实在在干,就不怕没人买”。30岁的术志闯不再犹豫,拿出30万积蓄,办起了芥丝厂。

他深知小作坊的短板:卫生不达标、产量上不去、没名气没销路。一开工,他就租下院子按生产工艺改造,划分生产区域、改造陈旧的设备、制定规范流程,招收村里留守妇女制作酱菜,自己则跑前跑后找销路、创品牌。

起品牌名时,术志闯琢磨了半天,父亲一句话点醒了他:“大家平时都喊我‘术师傅’,这名字不就现成的?”“术师傅”这个品牌就这么定了。紧接着,他注册商标、办加工证,家里的酱菜终于有了“正规身份”。

手艺上,术志闯坚持“守老法、谋新招”:选料只挑嵩山脚下的优质芥菜,坚持手工切丝,保正了芥菜原有的脆汆味,让师傅凭经验把控火候,只为留住那份脆爽口感。同时用地窖大缸腌制,这些祖传的老工艺,也被他完整保留了下来。

2008年9月工厂开工,到年底就赚了十几万,2009年他趁热扩产搞起“两班制”,还推出小包装的芥丝、韭花、辣酱,“术师傅”酱菜很快打出名气——商户主动上门定货,企业慕名前来采购。

2016年,术志闯正式为“术师傅酱菜制作技艺”申报非遗,最终成功入选,他也成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拿到证书那天,他跟父亲说:“终于没辜负咱家的老手艺,没给您丢脸!

乡村振兴:从“自己富”到“大家富”,抱团闯出共富路

2016年,“术师傅”酱菜的生意稳了,术志闯心里却有了更大的念头:不能只让自己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在家人们的全力支持下,他注册成立了嵩少种植合作社,摸索出“合作社+农户+生产”的模式,把种地、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串了起来。家里人也全员上阵:大哥当法人负责合作社运营,二嫂紧盯产品质量,妻子则管配送货和电商销售。他特意带着家人一起干,不仅是为了抱团,更是怕祖传的酱菜手艺断了根。

合作社起步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村里土地闲置的问题。术村的地块零散,家里留守老人自己种不少地都荒了。地租给合作社,每亩每年给600元,你们还能来合作社打工挣钱。”村民们怕被骗,他就拍着胸脯保证:“咱们签正规合同,所有承诺都写在纸上,有保障!”最后流转土地了800多亩地,用来种植酱菜原料、果树和中药材各类经济作物。

为了种好地,术志闯一点不含糊:带村民去山东考察种植桃树品种,去河南农业大学学习种植技术,请专家来指导。黄桃树刚开就用农家肥,生物防治病虫害、引用颍河水灌溉,种出了又脆又甜的桃子;还申请水利资金700多万建水利设施,确保“不管旱涝都能有收成”。

如今,合作社带动了300多人就业,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在这里干活既能照顾老人还能挣钱贴补家用,还管饭,术志闯还会根据大家的身体情况分工让大家开开心心的干活。村民张婶以前没收入,现在在合作社每月能挣2000多,逢人就说:“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日子踏实多了。”合作社还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乡,“村里又热闹起来了”。

合作社也给农户们托了底:“统一供种、教技术、保回收”,彻底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他们还推出“嵩山四宝”礼盒,把酱菜做成福利礼品,郑州的单位医院、企业都成了稳定客户,靠着“消费帮扶”进一步打开了销路。看着一箱箱产品装车运走,术志闯总说:“这比我自己挣多少钱都高兴。”

执掌村庄:从“老板”到“村长”,实干扮靓家乡

2018年,术志闯当选为术村村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管好酱菜厂和合作社,还得让村子变美、风气变好,让乡亲们住得舒心。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治村容村貌。“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堆,露天厕所又脏又臭,路过都得绕着走。”术志闯没喊口号,直接找上级申请找项目改造,跟村民们说:“改厕所的设备钱我来找,你们只需要出点力气就行。”他先带头改了自家的厕所,村民们看他动真格,也跟着行动,一个月就把全村的厕所都改造完了。

接着,他又牵头修村组水泥路,在路边种上果树和花草;组建村委“环境卫生小组”,每天清扫公共区域;还定了“门前三包”制度,让家家户户都参与到村容维护里。村民李叔笑着说:“现在村里干干净净的,城里亲戚来做客,都说比城里住着还舒服。”

环境美了,精神文明也得跟上。术志闯牵头维修了文化广场,添了健身器材,让村民们有了休闲的地方;还成立“红白理事会”,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定期评“好婆婆”“好媳妇”,弘扬好家风。“以前办酒席总攀比,有的人家还得借钱撑场面,现在省事又省钱。”村里的矛盾少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多了,风气越来越正。

见过术志闯的人,都对他有个直观印象:中等身材,身材结实,皮肤晒得黝黑,说话声音洪亮,不管是跟村民拉家常,还是跟客户谈生意,都透着一股胸有成竹的实在劲儿。他常说:“我没啥大本事,就是想为老家多做点事。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的有福。

未来可期:从“传手艺”到“搞研学”,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如今的术志闯,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领头人”:他带领的嵩少种植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术师傅”酱菜成了响当当的“消费帮扶”优质产品,他自己也当选“河南省乡村振兴带头人”,常被邀请去各地分享致富经验。

但他从没想过停下脚步,心里盘算着把几百亩种植园改造成农耕研学基地。“城里孩子没见过庄稼怎么长、酱菜怎么酿,我就想让他们来村里体验,亲身感受农耕文化和非遗手艺的魅力。”他已经规划好了专属体验区,要建透明酱菜制作车间、农耕文化展览馆,让孩子们能看、能学、能动手。

“我的目标,是把术村建成集种植、加工、旅游、研学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站在硕果累累的桃园里,术志闯眼里满是期待,“游客来摘桃、体验做酱菜,孩子们来学知识、长见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从当年背着咸菜罐求学的少年,到守护百年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再到带领乡亲共富的合作社老板,术志闯的人生,就像坛里的“术师傅”酱菜,历经时光沉淀,愈发醇厚有味道。他用双手握紧了非遗的根脉,也托起了乡亲们的希望;用一颗真心在嵩山脚下,写下了新时代农民的奋斗篇章——这篇章里,有对老手艺的坚守传承,有对乡亲的责任担当,更有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这份爱,如同绕村流淌的颍河水,默默滋养着术村的现在,也浇灌着乡村振兴更光明的未来。(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