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砌成的城墙足有10米高,300多个藏兵洞像蜂窝般嵌在墙体里,老人们坐在门楼下晒暖,说‘这墙能挡子弹,也能挡岁月’……”国庆期间,跟着爷爷从河南来的12岁男孩浩浩站在郭峪古城的城墙上惊叹,“原来课本里的‘古堡’不是动画片里的,是真的能摸到历史的!”
作为“中国乡村第一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城郭峪古城与相邻的皇城相府同属“阳城古堡群”,却以“军事防御+耕读传家”的独特定位脱颖而出。这座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的古城堡,曾因“三面环山、一面邻水”的险要地势成为晋豫商道的重要节点,更因“户户通地道、院院有暗门”的防御体系被誉为“蜂窝古堡”。今年前10月,郭峪古城游客量同比增长48%,其中35%为专程探访“古堡防御文化”的深度游爱好者。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为您解锁这座“会呼吸的明清古堡”。
从“军事堡垒”到“耕读之乡”:郭峪的千年生存智慧郭峪古城的故事,要从一段“乱世求生史”讲起。
“唐初建村,宋末设寨,明清鼎盛。”阳城县文旅局研究员张建国介绍,“因地处晋豫交界,历史上战乱频繁,郭峪人最早把‘军事防御’融入村落规划——明崇祯年间,为防流寇,全村用青砖、夯土修起3米宽、10米高的城墙,城墙上的垛口、瞭望孔、藏兵洞,连成一张‘立体防御网’。”
但郭峪的智慧不止于“守”。依托太行山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明清时期,村里走出30多位进士、举人,商帮遍及河南、陕西。“财富反哺文化,他们在城墙上建书院,在院落里刻家训,让‘武能御敌,文能兴邦’成为村魂。”张建国指着古城中心的“文昌阁”说,“这里曾是学子们读书的地方,阁内石碑刻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正是郭峪人的精神底色。”

郭峪古城的魅力,在于它把“生硬的防御”变成了“鲜活的生活”。以下五大玩法,带您深度感知“古堡里的中国”。
1. 古城墙:10米高的“立体史书”“这是郭峪的‘脊梁’!”跟着讲解员小吴登上城墙,眼前豁然开朗:1200米长的城墙蜿蜒如龙,300余个藏兵洞呈蜂窝状排列,洞内有阶梯连通上下层,可藏兵、存粮、瞭望。“每个藏兵洞口都有‘猫耳洞’,能观察墙外动静;洞底有排水道,雨季不积水——古人连防御都考虑得这么周全!”
城墙外侧的“箭垛”刻着“福”“禄”“寿”等吉祥字样,“打仗时是武器,平时是祈福,这就是郭峪人的浪漫。”小吴笑着说。
2. 豫楼:古城里的“指挥中枢”“豫楼是郭峪的‘大脑’!”在古城最高处,豫楼巍然矗立。这座5层砖石楼阁高20余米,底层是地道入口,二层存粮,三层住人,四层瞭望,五层设烽火台。“遇到危险,村民可从地道撤到豫楼,凭粮草、武器坚守数月。”张建国介绍,“楼内还保存着清代的‘防盗机关’——地板下的翻板、墙缝里的毒箭,细节里全是生存智慧。”

郭峪现存明清院落40余座,“王家大院”“陈家院”“张御史府”最具代表性。
王家大院:以“三雕”闻名,门楣木雕“松鹤延年”、窗棂砖雕“麒麟送子”、柱础石雕“二十四孝”,每一处都刻着对子孙的期许;
陈家院:保留着清代“私塾”原貌,黑板上写着《三字经》,案头摆着旧砚台,仿佛能听见学童的读书声;
张御史府:因主人任监察御史得名,院内“戒贪碑”刻着“为官清正,为民谋福”,警示后人。
“这些院落不是孤立的,巷子里的排水沟、防火墙、门联,全是古人的‘社区管理智慧’。”小吴说。
4. 汤帝庙:烟火里的“信仰中心”“每月初一十五,村民还在这里上香!”汤帝庙内,70岁的守庙人李大爷点燃香烛。这座始建于宋的金代建筑,供奉着商汤帝,既是祭祀场所,也是村民议事的“村公所”。
庙内最珍贵的是明代壁画《汤王祷雨图》,描绘商汤祈雨的场景,色彩虽已斑驳,人物衣袂的飘动感仍清晰可见。“壁画里藏着郭峪的‘生存哲学’——靠天吃饭的时代,敬畏自然才能敬畏生命。”张建国说。
5. 非遗体验:古堡里的“活态传承”古法制陶:每月第一个周日,非遗传承人在古城工坊教游客拉坯、上釉(费用68元/人,作品可带走);
传统纺织:妇女们在院落里演示纺线、织布,游客可体验“穿针引线”(免费);
古堡夜话:节假日19:00-21:00,村民穿汉服讲古堡故事,配合皮影戏《郭峪抗寇记》(需购夜场票20元)。
实用攻略:如何深度打卡“古堡活标本”?基础信息地址: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距皇城相府仅1公里,车程5分钟);
开放时间:8:00-18:00(17:3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
门票:50元/人(含讲解器租赁);
优惠:学生、60-69岁老人半价(25元);70岁以上、军人、残疾人免票;
导览服务:
免费:微信公众号“郭峪古城”提供语音导览,入口可领纸质地图;

自驾:导航“郭峪古城”,景区有免费停车场(车位充足);
公交:晋城市区乘坐“阳城旅游专线”至“郭峪站”下车即达;
高铁/飞机:
高铁至“晋城东站”:乘出租车约40分钟(车费60元);
飞机至“郑州新郑机场”:乘大巴至“晋城客运东站”,转乘旅游专线(约2小时)。
一日精华路线(适合文化/家庭游)上午(9:00-12:00):
入口→登古城墙(看藏兵洞、箭垛)→豫楼(探地道、听防御故事)→文昌阁(了解耕读文化)。
中午(12:00-13:30):
在“古城饭庄”用餐(推荐阳城特色:过油肉、烧肝、小米煎饼,人均45元)。
下午(13:30-16:30):
逛院落群(王家大院看三雕、陈家院体验私塾)→汤帝庙(赏壁画、听守庙人讲古)→非遗工坊(制陶/纺织体验)。
傍晚(16:30-17:30):
登城墙看日落(夕阳把藏兵洞染成金色,是摄影最佳时机)→出口买“古堡文创”(如“蜂窝”造型钥匙扣、“耕读”笔记本)。
隐藏玩法拍“古堡四季”:春季城墙下的杏花、夏季青砖上的青苔、秋季院落里的柿子、冬季雪后的飞檐,都是出片场景;
寻“名人足迹”:郭峪出过30多位进士,可打卡“陈廷敬族亲故居”(与皇城相府陈家有亲缘);
住“古堡民宿”:村里有8家改造自明清院落的民宿(如“豫楼客栈”),推窗见城墙,夜听虫鸣,体验“古堡夜生活”。
注意事项古城墙部分路段陡峭,建议穿防滑鞋;
地道内光线较暗,需跟随指引,勿单独行动;
院落内多为木质结构,禁止吸烟,拍照勿用闪光灯;
周边有“海会寺”(唐代古刹),可顺路探访(距郭峪15分钟车程)。
游客故事:在这里,触摸“活着的历史”“我是郭峪的女婿!”来自湖北的62岁退休教师赵先生牵着孙子的手说,“我老伴儿是郭峪人,小时候总听她讲‘躲日本鬼子’的故事。今天带孙子来,他钻地道、摸藏兵洞,说‘原来爷爷的‘勇敢’是祖上传下来的’。”
“作为建筑系学生,我被‘防御+生活’的设计震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林同学边画速写边说,“豫楼的‘多功能分层’、地道的‘通风排水’,都是古代工程智慧的巅峰,比课本里的案例生动100倍。”
“我们来拍纪录片!”河南某影视团队负责人说,“郭峪不是‘死’的古堡,是‘活’的——老人晒暖、孩子奔跑、妇女纺织,这些日常细节,才是古堡最动人的注脚。”
结语:郭峪古城,是一城砖,更是一部“生存史诗”从唐初的村落,到明清的堡垒,再到今天的“活态博物馆”,郭峪古城用1400余年光阴证明:最好的保护,是让“老建筑”继续“生活”,让“老智慧”继续“说话”。
正如张建国研究员所说:“郭峪的价值,不在恢弘的宫殿,而在‘能住的城墙、能藏的地道、能读书的院落’——它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从来都是‘刚柔并济、生生不息’。”
这个周末,不妨走进郭峪古城。在城墙上触摸弹孔的温度,在豫楼里感受地道的深邃,在院落中聆听书声的回响,你会发现:所谓“古堡”,不过是祖先用砖石写的信,等着我们拆开,读懂其中的生存智慧与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