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讯)一则贸易指令引发国际资源市场震动。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近日暂停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但人民币结算通道保持畅通。澳总理阿尔巴尼斯迅速回应称“非常失望”,并紧急寻求对话。分析指出,这场看似常规的贸易调整背后,实为货币权与资源定价体系的深层博弈。
全球钢铁需求收缩正改写资源贸易规则。美国、印度等国加征钢材关税导致流通量锐减,中国同步转向高品位铁矿石精准采购。更具颠覆性的是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的推进——这个由中国主导、储量超百亿吨的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替代1亿吨澳矿进口。必和必拓等澳企仍坚持高价策略,但买方市场已成定局。
澳政府近期被曝拟配合美国对华稀土出口设限,试图撼动中国70%的全球供应主导权。中方未直接动用稀土武器,而是选择铁矿石领域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保留人民币结算路径,暂停美元交易。这种差异化操作既维护供应链基本盘,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更直击澳经济命脉——铁矿石占其出口总额的60%,若长期停滞将冲击GDP的2.3%及20万就业岗位。
阿尔巴尼斯的焦虑折射出澳大利亚深层矛盾。其在“美澳同盟”框架下参与对华科技围堵,却又依赖中国市场维持贸易顺差。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二元策略已难持续。中方此次行动明确传递信号:政策双标不再被容忍。正如悉尼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戴维·古德曼所言:“当中国用市场手段回应政治挑衅时,澳大利亚的谈判筹码正在蒸发。”
事件本质是新兴经济体对西方主导秩序的挑战。中国通过动态保留人民币结算通道,既避免贸易彻底脱钩,又实践“去美元化”战略。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5年人民币在大宗贸易结算占比有望突破12%,较2023年提升4个百分点。这场较量揭示一个现实:全球资源贸易正从“单边定价”转向“多元制衡”,而澳大利亚必须重新审视其摇摆战略的可持续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