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几日多云过去,终于天气晴朗。
午后的阳光照进窗来,正好照在刚泡好的《广林亭肉桂》上。
橙黄色的茶汤耀眼夺目,让人想起初秋海边落日的余晖。
柔和的肉桂香,随着公道杯中不断升起的水汽,迫不及待填满了茶室。

举杯品茶时,余光瞥见手机屏幕亮起。
放下品茗杯查看消息,好巧,是一位茶友来问肉桂。
“肉桂,是不是最烈的茶?”
不知茶友是自己喝了肉桂,还是听了他人描述,才生出这般疑惑。
“烈”这个词,用在肉桂身上,可褒可贬,不能断言。

《2》
若这位茶友所说的“烈”,是指肉桂鲜明劲道的风味,和它昂扬的气韵,那肉桂的确当得起。
在岩茶的范畴,乃至六大茶类中,你都很难找到与肉桂类似的风格。
肉桂的烈,首先源于它独树一帜的桂皮香。
桂皮香是肉桂的品种香,是它个性鲜明的具体表现。
桂皮香与卤料包中的桂皮香料味类似,但更具穿透力,悠扬而持久。
一揭盖,它便夺杯而出,不由分说地占领茶客的鼻腔。

此外,肉桂的烈还体现在茶汤中。
当茶汤被吸入口腔,醇厚劲道的滋味包裹味蕾,浓郁奔放的桂皮香填补其他的空缺,各种感官体验蜂拥而至。
茶汤从咽喉划过,还会带来轻微的辛辣感。
肉桂的辛辣感并非辣椒那样的灼烧感,而是一种温和的刺激,如同微小的电流轻轻划过喉咙,虽然短暂,但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由独特的香气、劲道的汤水和微妙的辛辣感共同构成的“烈”,使得肉桂在众多温和清雅的茶叶中,显得尤为特别。
头脑混沌的时候,喝上一杯肉桂,精神会立马振奋起来。
从以上的角度看,肉桂确实称得上一个“烈”字。

《3》
然而,若茶友印象中的“烈”,是浓烈的焦糊味、涩麻感,那便是对肉桂风味的误解了。
出现这些味道的肉桂,是绝对的劣质品。
或许会有茶友认为,经过焙火的岩茶,带点焦糊味很正常。
但实际上,岩茶出现焦糊味,是工艺上的重大失误。
只有焙火焙过头,已经焙“死”了的茶叶,才会出现浓烈的焦糊味。
茶叶内部的芳香物质、滋味物质,在高温下被大量破坏,只留下一股死气沉沉的焦苦。

这种毫无生气的肉桂,喝起来不仅焦糊味明显,还会锁喉。
而涩麻感,即茶汤又涩又麻,舌面会有明显的收敛感。
涩麻感重的肉桂,不是山场不佳,就是工艺不精。
来自外地的茶青,由于产区不佳,有益物质积攒不足,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反而很高,制出来的茶苦涩味就很突出。
茶叶在初制阶段,如果走水不畅,内部的水分和苦涩物质没法顺畅排出,生涩麻口的底子也很难再改变。
这样的“烈”,烈得粗暴,烈得让人无法接受,不是好茶该有的特质。

《4》
其实,对于肉桂来说,更准确的形容应该是“绵柔有劲”。
来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肉桂,香气高扬的同时,沉稳不浮躁,层次感丰富,桂皮香、花果香、木质香相互交融。
它的茶汤,是绵柔的、细腻的,入口瞬间,散发出的不是攻击性,而是如丝绸般的顺滑与包裹感。
汤水中含着丰厚的内质,咽下即刻回甘生津。
一杯下肚,浑身温暖舒畅,五感都被打开了。

就像李麻花手边那杯,肉桂山场集之一的《广林亭肉桂》。
剪开泡袋时,淡淡的果香和肉桂香便款款而来。
冲泡之后,又有焦糖香、酵香、木质香的加入,茶席上瞬间热闹起来。
第一冲茶汤,柔润、淳和、鲜爽,清郁的桂皮香是主角。
到了第二冲,桂皮香更浓,但花香、果香、木质香也不甘示弱,争奇斗艳。
喝到第三冲,桂皮香中生出了清甜的蜜桃香,汤水更加柔滑,丝毫不见刺激与苦涩。
正岩肉桂的风貌,正是如此,与刻板的浓烈不同,是柔中带烈,收敛中又有锋芒。

《5》
要说中国文化,实在博大精深。
一个“烈”字,用在肉桂身上,理解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
香气辛锐、滋味劲道的肉桂,是一面个性张扬的旗帜。
而刺激感浓烈的肉桂,毫无疑问,并不值得追捧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茶味的体会都不同。
更何况,千茶千面。
所以,肉桂的风味,很难用一个“烈”字定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