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进疆旅游还没那么火热的时候,有一本“词典”被许多旅游达人奉为发现新疆、行走新疆的“瑰宝秘籍”,甚至有网友表示“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才终于下定了要去祖国大西北看看的决心”。这便是《新疆词典》。
近日,由诗人、散文家沈苇历时20年打磨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九久读书人联合推出的跨文体散文集《亚洲腹地:111个词》正式面世。这部作为《新疆词典》20周年纪念修订版的作品,以111个独特词条为钥,打开了理解亚洲腹地的精神通道,上市后迅速收获读者与学界的双重盛赞。

该书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边界,融散文、随笔、散文诗、童话、寓言、小小说、微叙事、传记、札记、日记、田野调查报告等十余种文体于一书,形成了一种杂糅交错、视角多元的“词典体写作”。这种跨文体的实验,既是对中国古代“文”的伟大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当代散文观念的一次“解放”。
“有朋友曾说,《新疆词典》是‘一本可以无限写下去的书’,我自己也希望如此。此次修订、更名、面世已是她第三次诞生、第三个生命。《亚洲腹地:111个词》是一部多义的、开放式的‘词典’,也许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读法和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新疆的小小通道。倘如此,足矣。”沈苇在自序中这样写到。
“把书架上书页泛黄的《新疆词典》和新买到书香正郁的《亚洲腹地:111个词》放在一起,重新翻阅一遍,感觉就像在新疆行走了20年。”对此,有网友这样感慨。
网友的好评如潮,而在文学圈内评价几何?
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学者刘宾说:“此书将现代知识科学中的‘超文本’概念成功引入了文学创作领域。”
诗人、翻译家、《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说:“《亚洲腹地:111个词》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诗意、立体的新疆。”
散文家汗漫则评价它“具有超越‘新疆’地域符号、直抵人性隐秘之境的能力,同样是一部跨界之书”。
美国汉学家顾爱玲曾节译2005版《新疆词典》数万字,获美国《Ninth letter》杂志文学翻译奖,她说:“《新疆词典》中边地的辽阔、壮美扑面而来,它写出了亚洲腹地的‘精神地理’。”
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沈苇,是如何写出如此“辽阔、壮美”的作品的呢?1988年秋天,浙师大毕业的沈苇怀着对新疆的向往,坐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一路西去。在新疆生活的30年,他先后做过教师、记者、专业作家、文学杂志主编和新疆作协负责人。

2005年,在文学圈和文旅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诗人漫游天山南北、穿越亚洲腹地,写就了一本跨文体的文学著作,边地文化的丰盛、多元、灿烂尽在其中,你的想象和认知被拓展、颠覆,它是一本纯文学作品,但也可以用来做旅行指南。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个诗人、这本书,兼具了“跨界”“破圈”两大潮流属性,他的写作是不断拓展疆界并“螺旋型上升”的。
“沈苇将新疆以词典的方式,重新书写一遍,给我们指出了很多入口,和无数的出口。而出入之间,千万年的时空瞬间展现,一粒沙里面有一个宇宙,上苍的箴言显示在一朵花中,世俗的欢乐、壮阔的山河和无尽的诗情,都在词典中一一显现。”同为“新疆通”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的评价,为读者深入这本书的精神腹地打来了一道独特之门。
除去文学创作理念方面的原因,30年新疆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经历,20年来不断追忆、梦回、翻越,在“很多入口”和“无数的出口”之间神游、穿梭……无疑也在一点点积攒着“词典”的书卷厚度,一寸寸拉升着他所鸟瞰的亚洲黄金腹地的精神维度。
虽已离开新疆6年,沈苇心中仍保有“不在场的在场感”。他在书中写道,新疆是“人生奇遇和文学再启蒙”,即便重返江南,这片“启示录般的亚洲黄金腹地”仍是心中神圣的存在。20年的追忆与打磨,让111个词条不仅承载着地域风情,更直抵人性深处,完成了对新疆的“立体表达”。

据悉,作者沈苇系鲁迅文学奖得主,著有诗、散文作品集近30部。《亚洲腹地:111个词》的出版,既是他个人文学创作的“螺旋型上升”,也为当代边地文学、跨文体写作提供了宝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