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嵩洧达人郝留旺:诗词为魂,摄影为翼的修行者

从开封洧川三中的青涩学子,到登封七彩虹艺术宫的掌舵人;从工厂车间里钻研技艺的骨干,到中华诗词坛上获评 “当代诗圣” 的创

从开封洧川三中的青涩学子,到登封七彩虹艺术宫的掌舵人;从工厂车间里钻研技艺的骨干,到中华诗词坛上获评 “当代诗圣” 的创作者;从相机镜头前追逐光影的记录者,到守护初心的艺术引路人 —— 郝留旺的人生轨迹,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诗画长卷。每一笔线条都浸着执着,每一抹色彩都裹着热爱。他从豫东尉氏的乡村走出,带着乡土孕育的踏实与坚韧,在艺术与教育的世界里不断求索:用诗词叩击心灵,用画笔描绘山河,用教育点亮希望。最终,他活成了 “诗画双绝” 的模样,也为无数人勾勒出 “以热爱成就人生” 的鲜活范本。

少年离乡:携志闯天涯,工厂炼真章

1971 年 12 月 17 日,开封市尉氏县门楼任乡郝寺村的一间农屋里,郝留旺的啼哭声响彻小院。这片豫东平原上的乡村,有着金黄的麦田、清澈的小河,更有着淳朴的家风 —— 父母勤劳肯干的模样,邻里互助友爱的氛围,悄然在他心中种下 “踏实做事、真诚待人” 的种子。少年时光里,他常跟着父辈去田间劳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让他心底萌生了 “一定要走出去” 的愿望。

1990 年,郝留旺从洧川三中毕业。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没有选择留在乡村,而是怀揣着 “看更大世界” 的憧憬,背着简单的行囊奔赴郑州。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成功应聘到郑州醒狮磨料模具有限公司,被分配到登封分公司,成为电气车间的一员。初入职场的他,深知自己没有过人的天赋,便用 “笨办法” 追赶 —— 别人下班休息,他留在车间研究设备原理;遇到技术难题,他捧着说明书反复琢磨,还主动向老师傅请教。短短几年,凭着肯吃苦的韧劲,他从最初的 “学徒工” 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在这里,郝留旺的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施展:他熟悉动力车间的每一台设备,能快速判断故障原因,更能带领团队高效完成生产任务。凭借出色的业绩,他先后晋升为动力车间班长、车间副主任,成为企业公认的业务骨干。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人生的另一半 —— 电厂子弟学校的美术老师耿瑞杰。两人因艺术结缘,常聊绘画、谈审美、分享对山水与自然的喜爱,一本《平凡的世界》,让他们畅聊人生理想与未来,越聊越投机,爱情的种子也悄然萌发。

工作之余,郝留旺爱上了摄影。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单反相机,成了一名摄影爱好者。几年下来,他的作品陆续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曾以图文形式推出五岳名山 —— 嵩山的专题报道,刊登于《人民摄影报》;还连续三年在河南省体育馆举办的全国国标舞大赛上担任专职摄影,所拍图片以新闻形式发表在《郑州晚报》《大河报》《东方今报》等二十多家媒体。工作再忙,他也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深感知识匮乏的他报考了成人自学考试,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最终顺利取得郑州大学企业管理大专学历。这种主动学习、自我提升的精神,不仅让他在工业领域站稳脚跟,更贯穿了他的一生 —— 无论是早期的摄影尝试,还是后来的诗词创作与艺术教育,这份求知与探索的态度,都为他在艺术与文化领域的深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受市场环境影响,企业发展形势下滑,郝留旺先后调任至荥阳洞林电厂担任电气车间副主任,后又到登电集团水泥厂从事车间电工等工作。此时,已成为他妻子的耿瑞杰已开始利用教学经验开展校外美术辅导,郝留旺便主动承担起后勤与日常打理工作:提前打扫教学场地、采购画材、与家长沟通、照看晚接的孩子。夫妻俩精湛的教学与热情的服务,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段经历也让郝留旺愈发渴望投身于能传递美好、唤醒热爱的事业,而艺术教育,正是他心中的 “理想之地”。

跨界逐艺:辞职办教育,丹心育桃李

“放弃稳定的工作去创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郝留旺没有犹豫 —— 因为他知道,与耿瑞杰携手投身艺术教育,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2000 年前后,他毅然从登电集团水泥厂辞职,和妻子一起创办了 “登封市少儿艺术辅导中心”。

最初的辅导中心,只是一间不足 20 平米的小屋子,摆着几张画桌、几盒彩笔,生源也只有寥寥几个孩子。郝留旺既当 “校长”,又当 “后勤”:白天,他帮耿瑞杰整理教学资料、维持课堂秩序;晚上,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发传单,向家长传递 “艺术启蒙不是为了考级,而是为了让孩子发现美” 的理念。有一次,为了留住一个因家庭困难想退学的孩子,他主动减免了全部学费,还自掏腰包买了画笔、画纸送到孩子家里。“孩子眼里的光,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凭借着 “用心教、真心待” 的态度,辅导中心的口碑慢慢传开:家长们发现,孩子不仅学会了画画,更变得开朗自信。2004 年元旦,他和妻子将辅导中心搬迁到登封老县委大院,并正式更名为 “登封市七彩虹艺术宫”,还制定了 “专业提升 + 人格培养 = 成才” 的教学理念 —— 坚持把美术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发展结合起来,以爱心为前提,以美术教育为主线,让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帮孩子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从 2000 年开始,郝留旺就和妻子一起带领学生走遍登封的山山水水: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 午休时,孩子们就躺在自己的画板上休息;午饭,便是从家里带来的简单食物。条件虽艰苦,孩子们的热情却很高,一幅幅精美的写生作品跃然纸上。他将这些作品整理编辑,出版了《嵩山少儿速写集》。眼中有风景,笔下有山河,从 2008 年起,他又和妻子带领学生走出登封,到祖国各地开展研学写生:江南水乡、古都开封、首都北京、徽州古村、贵州苗寨、内蒙草原、山西平遥、凤凰古城…… 孩子们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用画笔为各大景点留下了独特的 “风景线”。

“边走边画,画遍中国”,让孩子们通过绘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2013 年 5 月,他出版了《边走边画》诗画集;2016 年 10 月,又推出《写生太行山》诗画集。

人生有梦想,心中有大爱。郝留旺始终不忘做一个有社会担当的教育者:他带领艺术宫的老师们连续三年义务到宣化镇蔡沟小学支教,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让艺术之花开遍乡村,绽放在孩子们渴求美育的心田;每逢重阳节,他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 —— 孩子们表演节目,他则忙着给老人剪指甲、聊家常,还特意准备蛋糕,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庆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艺术宫师生捐款,还发起 “义卖画作助灾区” 活动,将孩子们作品的义卖所得全部捐给灾区。“艺术不仅是技巧,更是爱心的传递”,他用实际行动,让 “七彩虹” 的名字不仅代表艺术,更象征着温暖。

诗心绽放:从零学格律,妙笔绘山河

郝留旺的诗词之路,并非始于年少积累,而是中年时 “从零起步”。2013 年,他和几位老师合作完成《边走边画》画集后,诗心悄然萌发 —— 花花草草、生活点滴、眼中风景,都想用诗句记录下来。

为了提升知识储备与写作水平,郝留旺在郑州各大图书中心及登封市新华书店陆续购置了《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大全》《唐诗 300 首》《宋词 300 首》《元曲 300 首》《一首最爱古诗词》《人间词话》《诗词格律与创作》《毛泽东诗词选》等唐宋名家诗词选集。他如饥似渴地研读这些书籍,反复琢磨、细心领会,每天晚上都看书到深夜。这些积累,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年沉淀,2015 年元月,他出版了《微雨闲情》诗画集,全书分为 “一花一叶一时间”“一山一水一闲情”“一景一物一故事”“一茶一禅一人生” 四部分,字里行间满是积极向上的情感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2019 年 10 月,他随《嵩山诗社》的几位老师赴秦皇岛参加中华诗词金秋笔会。彼时的他,对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尚一知半解。在火车上,时任登封嵩山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吕金超老师手把手教他平仄知识;诗会上,他又遇到了《中华诗词》主编高昌为指导老师。当时,他提交了一首《山居茶事》,虽不是严格的格律诗,却因灵动的意境与丰富的内涵得到高昌老师的大加赞扬,还被刊登在《中华诗词》杂志上。

2020 年,第十六届 “天籁杯” 中华诗词大赛启动,郝留旺投稿了原创七律《谒杜甫草堂》:“久慕文风与斐章,初春人日谒祠堂。庭前翠柏枝枝茂,阁后寒梅蕾蕾香。伤国多曾挥老泪,忧民总欲断愁肠。大儒遗韵垂千古,茅屋清溪亦沐芳。” 这首诗既描绘了杜甫草堂的景致,又表达了对诗圣忧国忧民情怀的敬仰,最终斩获大赛金奖,他还被授予 “建国 70 周年德艺双馨中华诗人” 称号。拿到证书的那天,他特意买了一瓶酒,和吕金超老师小酌,感慨道:“没想到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写出被认可的诗。”

此后,郝留旺的诗词创作进入 “爆发期”—— 他走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到瑶里古镇,他写下 “只怨闺中不识面,那知千年清如许”;去太行山写生,他吟出 “太行雄峙入云端,石径蜿蜒绕翠峦”;游览都江堰,他写下 “李冰筑堰镇江河,水旱从人惠蜀多”;就连日常看到窗外的春雨,他也能写出 “细雨润花红,微风拂柳浓” 的清新诗句。他的诗,没有晦涩的典故,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与最鲜活的画面,被诗友评价 “有太白遗风,豪情里藏着细腻,大气中带着空灵”。

2023 年,杜甫诞辰 1310 周年 “诗圣杯” 全国诗词创作大赛启动,郝留旺以一首《七律・咏杜甫》参赛:“乱世飘蓬志未休,一支椽笔写春秋。三吏三别悲民苦,千首万篇诉国忧。茅屋虽破怀天下,诗卷长留照九州。今祭诗魂承雅韵,愿随先生续风流。” 这首诗因 “情感真挚、格律严谨”,从数千篇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他也被授予 “当代诗圣” 荣誉称号,作品还被编入《中华诗词全集》。消息传来,嵩山诗社的同仁们都为他高兴,吕金超更是称赞:“留旺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除了参赛获奖,郝留旺的诗词还频繁发表于《中华诗词》《中州诗词》《河岳诗词》等权威刊物。他常说:“写诗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记录生活、表达心声。看到美景,想把它写成诗;遇到感动的事,想把它藏进词里,这就够了。” 这份纯粹的诗心,让他的作品总能打动人心 —— 有读者写信给他,说读他的《怒江大桥》“静立江桥心不宁,汽笛声咽悼群英” 时,忍不住为筑桥英雄落泪;也有读者说,读他的《羊卓雍措》“碧玉如屏映雪山,牛羊静卧野云闲”,仿佛亲身来到了西藏的圣湖边。

光影成韵:镜头追美好,诗画共交融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郝留旺擅长用镜头捕捉自然与人文之美,更独创 “诗画结合” 的呈现方式 —— 每幅摄影作品均配以原创诗词,让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意境落地生根。多年来,他先后出版多部诗画集、摄影诗词集,每一部都是他艺术追求的缩影。

2024 年出版的《诗遇远方之川藏行吟》,是他摄影与诗词融合的代表作。这一年 5 月,郝留旺酝酿多年的川藏之旅终于成行。他和六位友人一起,从登封出发,沿 318 国道向西,历时 16 天,途经阆中、都江堰、泸定、康定、理塘、拉萨等多地。这段旅程充满艰辛:在折多山,他因缺氧头晕,却仍坚持下车拍摄经幡;在怒江七十二拐,遇到堵车,他便趁机用镜头记录 “贴壁溜崖三百旋” 的险峻;在墨脱,一日经历四季,他裹着外套拍下 “果果塘大拐弯” 的壮阔。但更多的是震撼:看到阆中古城 “嘉陵江三面环绕” 的美景,他忍不住感叹 “阆苑仙境名不虚传”;站在泸定桥上,触摸着冰冷的铁索,他想起 “飞夺泸定桥” 的英雄,眼眶湿润;来到布达拉宫前,看着金顶在阳光下闪耀,他内心满是敬畏。

回程后,郝留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整理照片与笔记:他从数千张照片中精选出 138 张,为每张照片搭配一首诗词(其中川藏之行创作 100 余首,加上此前成都之行的 20 多首),汇编成这部摄影诗词集。翻开集子,从阆中古城的黛瓦粉墙到布达拉宫的金顶流光,从羊卓雍措的碧蓝湖水到怒江七十二拐的蜿蜒险峻,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幅立体的画,每一首诗词都像一段动人的故事 —— 读 “头枕凌云崖,脚踏三江水”(《卜算子・乐山大佛》),再看乐山大佛临江而坐的雄姿,仿佛能听到江水奔腾的声音;读 “玉树江源地,白云圣境悠”(《三江源》),再看三江源草原的辽阔静谧,仿佛能感受到高原风的轻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吕金超为这部集子写序时评价道:“留旺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照片,画中有诗。读这本集子,就像跟着他走了一趟川藏,看到了常人难见的精彩。”

情融嵩山:诗澄颖水,图映中岳

郝留旺常说,自己是嵩山脚下的一颗小草。来到登封的 30 多年里,他早已融入这片 “天地之中” 的土地 —— 没有嵩山颖水的滋养,就没有他今天的成绩。他深深热爱着这块土地,仅为登封就写下了二百多首优秀诗篇。

登玉女峰时,他写下 “嵩山自古多灵境,白鹤衔云玉女峰”;来到美丽的王河,他吟出 “雾锁嵩山坳,蝉鸣勺水溪,花香醺夜月,梦里几声蹄”;秋日登上摘星楼,他写下 “菊枕危岩不染尘,枫摇秋壑任天真;何人楼上呼一醉,揽月摘星十万金” 的豪迈诗句;看到山村老屋,他写下 “云飘故地空怜影,蛛吐新丝锁逝年,春秋几度成清梦,岁月如花已忘言”;见山里人家的柿子红了,他写道 “占得深秋七分色,丹珠一树醉西风,满山五彩不需看,最美农家万点红”;中秋在三馆漫步,他写下 “三阙临飞镜,冰轮挂瀚空,今人逢古月,憾失谪仙风”;登上卢崖瀑布,他写下 “才游千丈瀑,又上紫峰巅。鱼跃青溪水,鸟鸣霜霁天。黄花迷草径,彩锦漫林川。佳气腾幽壑,云屏浴海山。庙堂虚岁月,松籁淡尘缘。闲日不多遇,清风醉入禅”…… 这二百多首赞美登封的诗篇,正是他融入登封、情醉嵩山的最好见证。

初心如磐:谦谨度岁月,热爱伴终生

郝留旺对艺术的热爱,早已融入日常的自律中:他用镜头记录所见,用旋律舒缓心情;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游历山水,为创作积累素材。正如他所说:“诗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份执着,让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有一次,为了修改一句诗的韵脚,他反复琢磨到凌晨,直到找到最贴切的词语才肯休息;为了拍到嵩山日出的最佳角度,他凌晨三点就起床登山,在寒风中等待两个多小时,只为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

尽管成就斐然,郝留旺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面对作品的不足,他从不回避,坦诚 “部分语言仍有锤炼空间”,并表示会 “沿着这条大道努力前行”。这种感恩与谦逊,也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中 —— 他不追求 “人前显贵”,只愿 “充实地活着,追求宁静与简约”。他的家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处处透着艺术的温润:客厅墙上挂着一幅汉隶书法,写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字句间满是对平淡生活的热爱;书房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诗词集、摄影画册与教学笔记,书桌上的画笔与相机,是他每日相伴的 “老伙计”;阳台角落的几盆绿植,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为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 —— 这样的生活,没有喧嚣与浮躁,只有热爱与安稳。

生活中的郝留旺,更是将 “真诚” 二字刻进了骨子里。每次回老家尉氏县郝寺村,他总会先去看望村里的长辈,陪老人唠唠家常,帮邻居做点农活;遇到村里孩子对艺术感兴趣,他会主动赠送画具,还耐心指导基本的绘画技巧。在艺术宫,他对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有学生因为胆小不敢展示作品,他会温柔鼓励,帮孩子找到自信;有学生家庭困难,他会悄悄减免学费,还以 “奖学金” 的名义资助孩子购买学习用品。他常对老师说:“我们教孩子艺术,首先要教他们做人,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

对郝留旺而言,人生中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有耿瑞杰这位 “灵魂伴侣”。从创业初期挤在小屋里整理教学资料,到如今一起规划艺术宫的未来;从他写诗时耿瑞杰帮忙推敲字句,到他摄影时耿瑞杰帮忙筛选照片;从日常琐碎的柴米油盐,到川藏行前耿瑞杰帮他收拾行囊、叮嘱 “注意安全”—— 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并肩同行的 “战友”。他在《川藏行吟》后记中写道:“真心感谢我的爱人耿瑞杰在家中默默地付出,使我后顾无忧。” 这份相濡以沫的感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成为他逐梦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的郝留旺,早已是登封乃至河南文艺界、教育界的知名人物:他创办的七彩虹艺术宫,培养了数千名热爱艺术的孩子,不少学生长大后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他的诗词作品,被收录进《中华诗词全集》,成为许多诗词爱好者学习的范本;他的摄影诗词集,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传递地域文化、自然之美的载体。但他从未停下脚步,心里还装着许多 “小目标”:他想出一本 “嵩山四季” 主题的摄影诗词集,用镜头记录嵩山春的生机、夏的苍翠、秋的绚烂、冬的静谧;他计划每年出一本摄影诗词集,把祖国每个省份的壮美河山用摄影和诗词记录下来;他还想在艺术宫开设公益诗词课,让更多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人问他:“已经取得这么多成就,为什么还这么拼?” 郝留旺笑着回答:“艺术就像一座山,我才刚爬到半山腰,还有很多风景没看到;教育就像一片田,我才刚播下种子,还想看着它们长成参天大树。” 这份对热爱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让他的人生始终充满活力与光芒。

回望郝留旺的人生:从豫东乡村的麦田旁,到工业车间的机器边;从小小的艺术辅导中心,到声名远播的七彩虹艺术宫;从对诗词一窍不通的 “门外汉”,到被授予 “当代诗圣” 的创作者 —— 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他用诗词记录山河,用摄影定格美好,用教育传递温暖,在平凡的人生里,书写了不平凡的诗意篇章。

而这份 “以热爱为帆,以坚守为桨” 的人生态度,也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的逐梦之路。未来,这位从豫东乡村走出的 “诗画双绝” 逐梦人,还将继续带着对艺术的赤诚、对教育的初心,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把更多美好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