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休战,外媒舆论彻底变天了!接下来这一年,将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釜山会晤已经过去一周了,有人欢喜有人忧。现在,咱跟美国谈好的东西,正一件件落地,这方向,对咱们是越来越有利。
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一仗,到底谁赢麻了?谁又成了炮灰?接下来这一年,谁能笑到最后?
中美休战,谁赢了?
坦白说,“赢”与“输”这种表述,其实更符合西方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太符合中国的共赢理念。但从眼前的系列对比来看,毫无疑问,这一次,咱们中国,明显是占了上风。
咱不讲情绪,讲事实。
第一,美国让步了。这次会晤,老美低头了:芬太尼相关关税,从20%降到10%,直接砍了一半;还有“301调查”、“50%穿透原则”等,都给咱延后一年执行。这就是“打疼了”,他才肯后退!
第二,外媒“变天”了。《经济学人》直接说,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输给了”中国。美国知名学者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标题直接就是“特朗普输给了中国”。这可不是咱自夸,都是能在外媒查到的客观评价。
第三,影响力是实打实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倾向于中国。毕竟,特朗普那一套极限施压的强硬手段,虽短期内有效,但也让很多国家吃尽苦头,长期来看会激起怀疑与反弹。
就拿东南亚来说。有美国智库估算,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将导致东南亚GDP下降约2.3%,就业减少5.9%,这谁受得了?
而中国做的是啥?修路、建港、投资、开放市场,拿真金白银拉朋友。一个是动辄拉黑名单,一个是送来产业链,谁更适合合作,一目了然。
那么,下一步会怎样?
首先,中美能够握手,至少说明双方都会回到各自更关心的国内议程上。特朗普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约束美国“深层政府”里反华的极端政策。
在这过程中,特朗普可不好过,一边是他的关税政策面临司法挑战,一边是两党内斗,最近民主党在纽约市选出了个“社会主义者”市长,和特朗普大唱反调。后面有机会,晓今再和大家好好唠。
其次,从宏观看,所谓“阶段性协议”,说白了就是一张为期一年的“免战牌”,中美都在为下一轮较量蓄力。
咱们的目标很明确,搞定“卡脖子”的高科技,特别是芯片。你看“十五五”规划,“科技”这词提了46次!咱要相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量是巨大的。
中美对打,最大的两个炮灰如今中美已经休战,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但中美这一停,反倒把其他国家晾在了风口浪尖。两个最惨的,一个是欧盟,一个是印度。
先说欧洲。

当中美在釜山握手的时候,大西洋那头的中欧会议却开成了“冷场大会”。没成果、没声明、没信号——一切都在沉默中结束。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与美国站在一起制衡中国”的政客,如今一个个哑了火。
更让他们脸疼的,是美国的变脸速度。出口管制50%穿透规则,说延后就延后。这一延,“奉旨打劫”的荷兰傻眼了,这不坑队友呢吗?你让他们试图侵吞的安世半导体怎么办?德国汽车产业缺芯片怎么办?
现在摆在欧洲面前的,就两条路:
要么继续抱美国大腿,被薅羊毛薅到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欧盟GDP占全球比重跌至14.55%,创十年新低。而美国对欧盟的关税,已经从关税战前的3%,飙到了15%,这还是跪着求来的。
要是不想再被薅羊毛,那就只能痛定思痛,跟中国重修旧好,找回一点战略独立,争取在“G2”格局里保住一席。
咱再看印度。
这位一度被美国捧上“印太战略关键一环”的角色,现在彻底尴尬了。
直到现在,它还背着美国高达50%的关税。曾经的上合峰会,弄得大家以为莫迪终于懂该选哪边了,结果特朗普示了个好,印度马上倒戈。
上个月,特朗普说印度承诺不再进口俄罗斯能源,最近也时有消息传出,印度一些企业已经停止购买。但所谓的关税豁免,愣是没下文。
莫迪现在肯定很急,毕竟经济数据摆在那。截至2025年10月底,印度外资流出170亿美元,创三年新高;新外资引入同比暴跌90%以上,比腰斩还狠。市场信心这玩意儿,一旦碎了,比造芯片还难。
莫迪的“左右逢源”,成了“左右挨打”。

回过头看,如果说这场停火是一盘棋,那中国赢的,不是特朗普的一句“G2”,而是自己这几十年下的“长功夫”。
从被制裁、被围堵,到如今能坐上谈判桌、逼退美国,是几代人埋头苦干换来的,更是这七年多,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绝不妥协、绝不让步的结果。现在风向已经变了,接下来,别松劲,咱们接着干,接着追!
大家觉得,接下来这一年,谁会最先“掉链子”?欢迎在评论区里,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