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质变,的确很难。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评价中美贸易的话,我想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很好的形容词。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今天,好几年过去了,期间双方经历了数次谈判,但好像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而抱着这种观点的不仅仅是我,还有美国前贸易代表。
10月25日,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期担任贸易代表的巴尔舍夫斯基表示,任何中美贸易协议可能都只会暂时缓和双边紧张局势,而不会改变两个大国分裂的趋势。
巴尔舍夫斯基在上海的外滩峰会上表示:“中美达成的协议,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将最多只是确立此刻的一个战术性底部。”
她还说:“在战略方面,我认为这都不会影响中美两国的走向”。
这句话其实说的已经很直白了,那就是协议不论是什么样的,双方长期的战略可能都会延续下去。那什么是长期的战略呢?
对美国来说,它的长期战略很明显,那就是要遏制我国的崛起。

巴尔舍夫斯基还预期,世界将“有机演变”并分成三个区域,一个是老美为首的,一个是我方,还有一个是印度代表的。
这里也有必要科普一下巴尔舍夫斯基这个人。她是克林顿时期的贸易代表,也是20多年前曾参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条款的谈判。
她在1997到2001年期间,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另外她还促成1999年《中美市场准入协议》,为我国2001年正式入世奠定基础。
她的谈判成果更是被哈佛法学院誉为“历史性突破”,并被引为教学案例。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应该是比较有判断力的,那么她的判断又是基于什么呢?
首先第一点,就是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202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近万亿美元,虽然其中直接来自美国的并不多,但间接的到底有多少,这还是一个未知数,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崛起,而我国的出口导向型也势在必得,这是双方最根本的矛盾,也是结构性的。
一个是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一个是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这种分歧,显然是难以通过协议去妥善管控的。
这也是巴尔舍夫斯基所说的根本性问题,是无法通过短期协议来解决的。她还以1999年谈判为例,强调了当时我国修改了2000多项法规以符合WTO标准,而这类结构性的东西,也往往需要长期推进。
但这也只是巴尔舍夫斯基的一面之词;更重要的还是,双方如今是共识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多,以前只做生意的时代,显然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结构性的分歧难以调和之外,巴尔舍夫斯基还认为谈判有“内外有别”的特性。她认为国际谈判中,双方公开立场常显得极端,但实际上都需要妥协。
她同样举例2019年的中美磋商,她提到“谈判桌上的人想到过一百种执行机制”,双方需要在目标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务实性往往也意味着协议更多只是技术性暂缓,而非根本的改变。

另外就是历史经验的支撑。作为我国入世谈判的亲历者,巴尔舍夫斯基观察到了中美博弈的长期性,例如我国入世后制造业竞争力快速崛起,双方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最终也导致了分歧必然的发生。
最近,中美双方在马来西亚的贸易谈判也已经出炉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美国不会加征100%关税”,这也显示双方的紧张局势将会再次阶段性缓和。
但特朗普的“软硬皆施”策略,也表明这场博弈毫无疑问将是长期性的。
既然是长期博弈,我们就必须要用长期主义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而非是短期内的利弊考量。
因此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双方大概率会是一边出手反制一边谈,在全球贸易重构的背景下,双方也可能进一步“脱钩”或者“去风险化”,这也大概率会是巴尔舍夫斯基所说的那样,美国推动盟友协调对华策略,而我们这边则用稀土进行战略反制。
而在技术领域的博弈,例如芯片、半导体、AI的竞争也将会成为焦点,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对我们来说,战略要长远,而技术则是长期中美竞争中,我们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巴尔舍夫斯基基于丰富的谈判经验和历史观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双方贸易协议的“暂缓性”本质。未来中美关系将呈现“竞争性共存”特征。
短期内双方会通过谈判来避免冲突升级,但长期来看,结构性的矛盾和技术性竞争将会持续博弈,而这个过程应该也会持续下去,一直到一方胜出为止。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还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end.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