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粤港澳共筑全运梦,三地同心创未来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参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全运会史上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体育盛会,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以来参与度最高的一届全国运动会。

从岭南水乡到维多利亚港,从博彩旅游之城到现代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正如那跃动的中华白海豚,在体育的海洋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01 历史突破:全运会首次“跨三地”

全国运动会是我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而本届全运会的组织架构开创了历史先河。

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指出,这既是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新实践,更是 “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本届全运会竞体比赛项目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预计1.5万余名运动员参加决赛;群众赛事活动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预计约1.1万名运动员参加决赛。

赛事规模之大、参与度之高,彰显了全国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02 科技赋能:智慧场馆与无感通关

本届全运会在场馆建设方面突出绿色、智能、共享三大特点,实现了全运历史上首次不新建大型场馆的突破。

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超过90%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引入智能导航系统,借助AR技术与蓝牙定位解决“找座难”痛点。

作为开幕式场馆和田径赛场的广东奥体中心,观众可通过语音识别、手势交互等实时获取赛事信息,感受全新观赛体验。

跨境通关体验也极具未来感。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运动员在230公里的赛道上可以以40公里以上的时速,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享受“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验。

03 文化融合:三地同心绽芳华

本届全运会的视觉符号深刻体现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融合。

会徽由广东木棉花、香港紫荆花、澳门莲花的花瓣交叠旋转成同心礼花,象征三地同心同源。

吉祥物原型是栖息在珠江口的“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它们成年后呈白色,运动时变成粉色,这也是吉祥物两个颜色的由来。

将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的,不仅是地理的邻近,更是文化的同源与人心的相通。

奖牌总设计师、香港周大福珠宝集团创作总经理林鸿胜期待通过奖牌,让设计师的匠心精神、运动员的拼搏奋斗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融合,在赛场上共同闪耀光芒。

04 赛事亮点:全红婵复出首秀夺冠

虽然正式开幕式尚未举行,但部分赛事已陆续展开,并产生了令人振奋的赛果。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女子团体比赛中,全红婵伤愈首秀,广东队凭借绝对优势夺冠。

这场比赛中,全红婵、陈芋汐再次上演“婵汐争霸”。因伤病告别赛场半年后的全红婵,此番在“家门口”的出战确实充满挑战,伤病与“发育关”的双重夹击,目前仍困扰着18岁的她。

作为全红婵的头号对手,陈芋汐已平稳度过发育关,她的状态稳定、技术全面,在大赛上很少出现失误。这场对决因此备受关注。

最终,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以0.9分的比分优势锁定胜局,三轮比赛中均获第一。

05 香港参与: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

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历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包括600多名运动员出战28个竞赛项目。

这不仅体现香港推动体育发展成果显著,也反映香港各界对这场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的高度重视。

为支援十五运会顺利进行,超过1.6万人获委任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义工,其中有1000多人是15岁至17岁的青年。

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体育盛事,厚植家国情怀。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认为,这股来自民间的强大支持力量,不仅为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重要保障,更体现大湾区协作中香港市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贡献。

06 开幕式:科技与文化交相辉映

10月2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首次带观众全要素彩排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顺利举行。

这场以 “圆梦未来” 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通过三大篇章的精彩呈现,展现岭南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

总导演郎昆表示:“我们不仅要展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要传递粵港澳大湾区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开幕式通过“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将岭南醒狮、粵剧水袖、龙舟竞渡、中华战舞等传统文化元素,与人工智能、VR、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随着圣火传递在粤港澳三地相继举行,人形机器人“夸父”与火炬手共同完成传递任务。

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香港加速融入大湾区、促进湾区民心相通的重要契机。

体育的盛事,正成为区域的盛事、国家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