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美国对华关税升级,中国对美国大豆实施了“零采购”,特朗普多次喊话中国,希望中国“拉一把”,但9月中国大豆从美国进口依然是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从美国的进口量更是居高不下,我们的措施就是告诉美国,全球不是只有你一个大豆种植国。然而,巴西粮商非但未感念“雪中送炭”,反而玩起了“坐地起价”。

美国大豆产业的黄金时代,在2025年秋天彻底蒙上阴影。往年这个时候,美国豆农早已忙着将大豆装车发往港口,等待中国订单带来的丰厚收益。毕竟,美国大豆50%依赖出口,而中国曾常年买下其出口总量的六成,比所有其他海外客户的总和还多。
但今年,一切都变了。
自中美关税升级后,中国对美国大豆实施事实性“零采购”,5月以来未签一单新合同,9月进口量直接归零,1-8月中国自美进口大豆比例仅剩12%,昔日的“黄金买家”身影不再。
面对困境,美国政坛陷入相互指责的僵局。10月1日,密歇根州民主党籍州长格雷琴・惠特默言辞犀利地指责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认为其与盟友闹翻“不明智、不必要”;而特朗普则在社交媒体上将豆农困境归咎于中国,一边声称“非常理解美国豆农的处境”,一边频繁喊话施压,先是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购买量增加三倍,后又提出提升至四倍,甚至承诺提供“快速服务”,还宣称要与中方最高领导人专门会谈讨论大豆采购。但这些表态终究没能换来订单,眼看大豆成熟季即将过去,美国豆农的焦虑与日俱增。

美国马丁顿镇一座27米高的混凝土粮仓突然崩塌
现实的打击接踵而至。10月中旬,美国马丁顿镇一座27米高的混凝土粮仓突然崩塌,800多吨大豆倾泻而出。官方给出“结构老化”“超载运行”的解释,可当地农民心里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大豆卖不出去,仓库被积压的粮食撑垮了。
如今,伊利诺伊、爱荷华、北达科他州的仓库早已爆满,不少农民只能把豆子堆在露天,用塑料布简单遮盖,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照片叹息:“今年的大豆,怕是要烂在地里了。”曾经被美国引以为傲的农业神话,正随着爆满的仓库和滞销的大豆,一点点崩塌。
在美国大豆遇冷的同时,巴西一度成为最大赢家。2025年1-9月,中国自巴西进口大豆5210万吨,占总进口量的66%,部分月份占比甚至高达93%。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更是信心满满地预测,全年对华出口将突破1.1亿吨,创历史新高。可就在这样的“蜜月期”里,巴西粮商却选择了“坐地起价”。

原本每吨580美元的巴西大豆报价,一路飙升至650美元,涨幅近12%,比美国大豆还高出66美元。这对中国油料压榨企业来说,意味着每吨大豆成本增加750元,按当前价格计算,油厂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就要亏损超过200元。面对这种贪婪行径,中国买家果断反击,近百家油厂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涉及订单量达800万吨,给了巴西粮商一记重拳。
可巴西忘了,中国早已不是2018年那个被动依赖单一供应国的买家,试图用垄断地位牟取暴利,最终只会失去市场。
就在巴西因涨价陷入订单危机时,阿根廷及时递来了橄榄枝。9月22日,为缓解外汇危机、促进出口,阿根廷政府宣布实施临时政策:自即日起至10月31日,或出口总额达70亿美元为止,全面取消大豆、豆粕、豆油出口关税,而此前这一税率高达26%。政策一出,阿根廷大豆到岸价骤降70美元/吨,中国油厂的压榨利润瞬间由负转正,达到200元/吨。
中国买家的反应堪称神速。短短48小时内,中粮、益海嘉里等行业龙头企业就火速签下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这一数量相当于中国月均大豆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且这批大豆将于11月装船,精准填补了12月至明年1月的市场供应缺口。

对阿根廷而言,这笔订单不仅缓解了外汇压力,更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应对巴西涨价的应急之策,也是推进采购多元化的重要一步。
此时的巴西粮商则陷入尴尬境地,200万吨大豆积压在圣保罗港,单日滞港费就高达120万美元。他们终于明白,把长期贸易伙伴当成“冤大头”,试图做一次性宰客生意,最终只会被踢出核心供应链。而阿根廷虽然推出的是短期零关税政策,却用诚意赢得了中国市场的信任,为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面对全球大豆市场的复杂局势,中国并未陷入被动,而是拿出了一套从短期应急到长期布局的完整应对方案,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与统筹能力。
长期规划来看,中国聚焦“大豆进口多元化”,中国正构建覆盖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乃至非洲的全球采购网络。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与多个国家建立稳定的贸易合作,不仅能保障大豆供应安全,更能增强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的话语权,避免再因单一供应国的波动陷入被动。
对于美国和巴西而言,这场风波也带来了深刻反思。美国的关税政策看似针对中国,最终却伤害了本国豆农,让数十年积累的农业优势面临挑战;巴西的短期涨价虽然获得了部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这个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