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寻味兴县:一碗莜面里的烟火与乡愁

走进兴县的清晨,街巷里最先飘起的,往往是莜面的香气。那香气不似糕点般甜腻,也不似肉食般浓烈,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混着

走进兴县的清晨,街巷里最先飘起的,往往是莜面的香气。那香气不似糕点般甜腻,也不似肉食般浓烈,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混着灶火的暖意,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钻出来,缠缠绕绕,把整个小城都裹进了温柔的烟火里。

兴县人对莜面的偏爱,刻在骨子里。田埂上的莜麦熟了的时候,农家人会推着小车去收割,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晃着,脱粒、晾晒,最后磨成细细的莜面,装在粗布袋子里,成了家家户户粮囤里的宝贝。在兴县的餐桌上,莜面从不是 “配菜”,而是撑起一顿饭的主角 —— 无论是早餐的莜面栲栳栳,还是午餐的莜面鱼鱼,再或是晚餐的莜面拌汤,每一种吃法,都藏着当地人对生活的认真。

做莜面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耐心活。母亲们围在灶台边,先把滚烫的开水浇进莜面里,“哗啦” 一声,白雾裹着麦香腾起,手腕快速翻动,把面和得软硬适中。和好的面团要趁热揉,掌心贴着瓷盆边缘,一圈圈搓揉,直到面团光滑得能映出人影。接下来便是 “塑形”,最经典的要数栲栳栳 —— 左手托着小面团,右手拇指按在面团中心,其余四指配合着转动,眨眼间,一个卷边的 “小筒” 就捏成了,再把它整齐地码在蒸笼里,一层叠一层,像极了兴县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

蒸莜面的火候也得拿捏准,灶里的柴火要烧得旺,蒸汽才能足。等蒸笼盖缝里冒出白汽,再焖上三五分钟,掀开盖子的瞬间,莜面的清香能飘出半条街。刚蒸好的莜面栲栳栳透着淡淡的黄,咬一口筋道弹牙,麦香在嘴里慢慢散开。吃的时候,一定要配兴县特有的酸菜卤 —— 酸菜是自家腌的,切碎了跟土豆丁、肉末一起炒,酸香开胃,浇在莜面上,筷子一拌,每一口都带着家常的暖意。

也有人偏爱莜面鱼鱼,把面团搓成细细的长条,再掐成小段,双手轻轻一捻,一个个两头尖、中间圆的 “小鱼” 就成型了,煮在汤里,或是拌上酱油、醋、蒜末,简单却够味。冬天的时候,一碗热乎的莜面拌汤最是暖心,莜面搅成糊状,煮得稠稠的,撒上葱花、香菜,配着腌萝卜,喝下去浑身都暖和。

对于在外的兴县人来说,莜面是解不开的乡愁。走得再远,想起家里灶台边母亲揉面的身影,想起蒸笼里飘出的麦香,心里就会泛起一阵柔软。有人会托老家的亲戚寄些莜面,在异乡的厨房里试着蒸一次,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或许是少了家乡的水,或许是少了灶火的温度,更或许,是少了那份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热闹。

如今,兴县的莜面也慢慢走出了小城,有人把它做成真空包装,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美味。可在兴县人的心里,最好吃的莜面,始终是家里蒸笼里蒸出来的那一碗 —— 它裹着烟火气,藏着亲情,更装着对家乡最深的眷恋。一碗莜面,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岁月,念的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