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普通话成硅谷AI实验室"第二语言"?背后真相令人暖心

最近在硅谷的AI圈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闻:当新员工加入Meta的人工智能团队时,前辈们总会开玩笑地说:"在这里工作,你只需要

最近在硅谷的AI圈流传着这样一个趣闻:当新员工加入Meta的人工智能团队时,前辈们总会开玩笑地说:"在这里工作,你只需要掌握两种语言——公司内部的编程语言'Hack',还有咱们的普通话。"

这个轻松的玩笑,却道出了一个温暖的真相: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成为美国人工智能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

"中国面孔"撑起硅谷AI半边天

今年夏天,Meta掌门人扎克伯格宣布组建超级智能实验室时,公布的11人核心团队名单让人眼前一亮——这11位AI研究员全都是移民,其中有7张我们熟悉的中国面孔。

这并非偶然。多项研究都表明,在美国顶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早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

全球每三个顶尖AI人才,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3月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全球AI人才追踪2.0》里面提到,2022年,在美国排名前20%的AI机构中,华人研究员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38%,超过了美国本土研究员的比例(37%)!

2025年3月中旬,英特尔宣布华人高管陈立武担任公司的CEO,这也是英特尔成立57年来第一次任命华人CEO。算上AMD、英伟达、博通,现在美国芯片行业四巨头的CEO都是华人。

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教育多年来在理工科领域的深耕与积累。

"美国AI产业,其实是中国人才的最大受益者。"分析师马特·希恩的这句话,说得既直白又中肯。

跨越太平洋的"技术鹊桥"

有趣的是,尽管国际形势复杂,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缘分"却越来越深。研究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AI合作研究,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两个国家之间都要频繁。

苹果、谷歌、英特尔这些科技巨头,都与中国的学术机构合作产出了不少重磅研究成果。这就像是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技术对话,双方都在交流中收获满满。

"回家"的路,越来越宽敞

不过,最近情况也在悄悄变化。不少在美的中国研究人员感慨,如今在美国做研究确实比以往更有挑战。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曾经在美国顶尖机构的中国学者,开始选择回国发展。

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循环?当年他们带着梦想远渡重洋,如今带着经验归来,助力祖国的AI事业。

未来的故事,由我们共同书写

说起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超越了地域与国界。每一位研究者的突破,都是为全人类的技术进步添砖加瓦。

相信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北京,在旧金山还是在深圳,这些聪明的头脑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努力——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而作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们也许该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人才的流动。因为智慧没有国界,创新也不需要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