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肤感,往往是化妆品被用户正式感知的第一道槛,也是影响其复购率的核心因素之一。
然而,无论是国际大牌还是国货新锐,关于产品肤感“翻车”的吐槽频频出现。其中,“搓泥”现象在近年尤为突出,正成为消费者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点。
并且搓泥的频发,似乎恰恰与当下追求极致肤感和“功效猛药”的护肤趋势并行。
导致搓泥的“元凶”,有观点指向配方设计的先天不足,也有观点归因于用户习惯的后天失当,那么其背后的科学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搓泥的表现是什么?
搓泥的发生常见于三个典型场景。
场景一:成分冲突
这是最常见的场景。单独使用A精华和B面霜各自安好,一旦叠加,立刻产生不溶性沉淀。这通常指向了配方体系的不兼容,例如经典的卡波姆体系遇上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高浓度的电解质,如果酸、烟酰胺等。
场景二:物理破坏
部分产品涂抹时是顺滑的,但如果多加按摩、揉搓,或在刚涂完时就立刻上后续产品,便会破功,搓出大量半透明“泥屑”,尤其是一些凝胶类产品。
场景三:体系不容
这类搓泥现象常出现在护肤结束,彩妆开始的节点,护肤的最后一步所用的防晒霜、妆前乳与彩妆第一步所用的粉底液“打架”,导致搓泥;这通常是水包油的护肤体系与油包水或硅包水的底妆体系在界面处发生的物理不相容。
搓泥的“真相”
上述“表象”的背后,是产品在追求肤感、功效与稳定性这一“不可能三角”时所作出的权衡。而搓泥,正是这种权衡下的高概率副产品。
1.“清爽肤感”的代价
当代消费者偏爱一抹化水、不粘腻的等清爽肤感。这种肤感主要依赖于水相增稠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卡波姆(Carbomer)。
卡波姆是一种阴离子聚合物,在水中依靠“电荷相斥”伸展成三维网状结构,锁住水分,形成清爽的凝胶。但它的“脾气”极差。
从高分子化学的角度看,当后续产品中含有高浓度电解质——例如高浓度烟酰胺、VC衍生物、多肽、氨基酸,乃至某些植物提取液或温泉水喷雾,就会发生“盐析效应”。
这些带电荷的离子会屏蔽卡波姆的阴电荷,使其脱水、收缩、塌陷,从水凝胶中沉淀出来。而这便是肉眼可见的“泥”。
2.“丝滑肤感”的秘密
另一大“搓泥元凶”是硅油。它们被用于打造“丝滑哑光”的肤感,或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保护膜。
这里需要引入“皮肤摩擦学”的概念。“搓泥”在力学上是一种“剪切破坏”。
当产品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软物质薄膜”时,这层膜具有两个力:
内聚力,膜内部自己拉住自己的力。
附着力,膜扒住皮肤的力。
当手指(或粉扑)的摩擦力大于“内聚力”时,这层膜会从中间“断裂”,自己滚成一团,发生“内聚破坏”——这也凝胶类产品搓泥的常见模式。
而当“附着力”太差时,例如角质层过厚或皮肤过干,导致膜无法“锚定”,膜会从皮肤表面“整片脱落”,发生“附着破坏”。硅油膜或某些成膜剂的搓泥更倾向于此。
3.被忽视的关键
事实上,除了配方冲突带来的“搓泥风险”,产品的使用时机往往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从材料科学的角度看,凝胶精华刚涂上时是一个“溶胶”状态。随着水分和溶剂的挥发,聚合物链开始彼此靠近、交联、重排,逐渐转变为一个有弹性的“凝胶”固态膜。
溶胶向凝胶转变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几十秒,长则数分钟。
而部分用户在它还是“半干半湿”的“溶胶”状态时,就用揉搓去破坏它,或者立刻涂抹下一层产品。这无异于在“和稀泥”,强行中断了成膜过程,导致聚合物链无法有序排列,只能“抱团”析出,最终导致搓泥。
搓泥常态化的背后为什么“搓泥”在近几年愈演愈烈?
这并非产品变差了,而是消费趋势正在“合谋”,将配方体系推向了“搓泥”的高发区。
首先,“猛药护肤”和“功效堆叠”的盛行,意味着消费者在主动往脸上叠加高浓度的烟酰胺、VC、多肽等电解质,这正在疯狂挑战传统卡波姆体系的“耐受极限”。
其次,消费者对“清爽”的偏执,倒逼配方师不得不依赖“搓泥元凶”卡波姆、黄原胶等水相聚合物来构建肤感,并减少了油脂的添加,而油脂本可以起到“润滑”和“缓冲”摩擦力的作用。
再次,防晒、妆前、护肤的界限正日益模糊。为了“持妆”或“平滑毛孔”等功效,这些产品本就含有大量成膜剂和硅油粉体,这导致它们与后续底妆“打架”的概率指数级上升。
破局之道
理解了搓泥的本质,破局之道便清晰起来。
于消费者而言看准时机,学会等待,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涂抹完每一层护肤产品后,等待至少1-2分钟,让“溶胶-凝胶转变”充分完成。当皮肤表面由湿滑变为微粘再到干爽时,即成膜完毕,此时再上后续产品,搓泥几率锐减。
产品的使用手法同样关键,用按压代替揉搓可避免对刚形成的薄膜施加过大的摩擦力。将面霜或粉底液在手心预热后,以轻拍或按压的方式上脸,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膜的完整性,避免物理破坏,导致搓泥。
最后则是产品的搭配,尽量简化流程,规避“冲突”。
在使用强功效护肤品时,尽量搭配成分体系简单、非卡波姆体系的乳霜。认清“搓泥大户”,如某些凝胶、含PVP的紧致精华、硅油妆前乳,避免将它们与物理防晒或控油粉底液(大量粉体/硅油)叠加。
本账号转载的新闻内容,转载新美学 化妆品科学传播。转载仅为向用户传递多元行业信息、拓宽信息视野,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活动。 转载内容的版权、著作权归原新闻发布方及原作者所有,本账号不主张、不享有相关知识产权权益,亦不代表对内容观点、真实性、准确性的认同或背书。用户需自行核实内容真伪,因依赖转载内容导致的决策失误、权益受损等损失,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若内容涉嫌侵权、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请版权方或权利人及时联系,本账号核实后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