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毛选,看透本质之实践验证法,其实很多人根本不会执行计划!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会执行计划,不信你自己想想,你在执行计划时是不是属于静态执行,直白点说你是用一份固定不变的计划方案在我们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会执行计划,不信你自己想想,你在执行计划时是不是属于静态执行,直白点说你是用一份固定不变的计划方案在我们这个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执行,所以最后没达到目标你也不用觉得是计划不够完美,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和这些都没关系,根本原因是我们错误的思想方法论导致的。

如果想要解决在不确定客观环境下执行计划还能达成目标这个问题,只能改变我们对待“计划”的根本态度,就是我们的底层思想方法论从“静态固守” 转变到 “动态优化” ,或者说从严格执行,拒绝变化转变到紧盯目标,拥抱变化,灵活调整。

我们今天要讲的毛选‘看透本质’四大心法的最后一环‘实践验证法’的核心就是能够让我们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具备动态优化的能力,确保目标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得以实现。

教员在实践论中说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还是举一个例子让各位更好的理解这句话。

好比我们要去买个甜西瓜,但又不知道哪种才是甜的,我们就会去搜一下如何选,有人说敲一敲听声音,有人说看瓜纹就行,但哪种方法对我们也不知道,只能先试一试,于是我们选了一个敲击声是闷响的西瓜切了下去(这个过程就是实践),一看这瓜瓤鲜红,我们推断这瓜是甜的(这就是通过实践初步发现真理),但这西瓜到底甜不甜我们还不能确定,我们需要去亲自尝一口(这个过程也是实践),等我们尝一口发现这瓜真是甜的(这就是通过实践证实了真理)。

但我们也想知道这种靠敲击声判断西瓜甜不甜的方法底靠不靠谱,于是又买了十个敲击声是闷响的瓜尝了尝(这就是再实践的过程),一尝发现十个里有七个是甜的,这时我们就能总结出一个挑甜西瓜的可靠规律,只要是声音闷响的十有八九是甜的(这个过程就是发展真理),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也从最初知道的“这个闷响的瓜是甜的”的个别经验,升级到了“这类闷响的瓜十有八九都是甜的”的普遍规律,这才是我们通过实践真正掌握的智慧。

就是说,你只有先动手实践,才能知道怎么回事,你的想法对不对,等你做完了结果自然会告诉你,而且同样类似的事我们经历实践多了,就能总结出更牛、更准的方法。

而且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提炼出三条能够指导一切复杂实践的底层智慧,

一、答案不在脑子里,是在行动的路上,现实中多数人总是要先想明白、想全面,规避所有风险,然后再行动,但世界是复杂多变远超想象的,我们不可能只靠脑子空想提前预见、规避所有问题,真正的答案和机会,只有在行动后才会浮现,就像上面我们说必须先切开西瓜,才能知道它甜不甜。

二、检验对错的唯一标准,是现实结果,很多人过于固执己见,认为“我的想法肯定对”,失败了就归咎于外界,其实你的这些所谓想法和计划到底是不是真理,这个答案是实践后的结果告诉我们的,不是你说了算,西瓜尝到甜味,这才证明你的判断正确,但如果十个闷响的瓜,有七个不是甜的,你就必须放弃“闷响等于甜”的理论;

三、真正的聪明不是“不犯错”,而是“会迭代”,老话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后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更上一层楼,距离成功更进一步,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并不在于第一次就能对就能成,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是因为他能从每次实践(无论成败)中汲取养分,升级自己的认知和方法,不像多数人那样,害怕担心犯错,把一次失败就视为全局崩溃,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完美计划”的执念,学会拥抱“动态优化”的智慧,把自己从一个“计划的执行者”,变成“现实的探索者”,通过主动行动、诚实地接受反馈、勇敢地调整策略,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一步步稳健的把事做成。

现在我们把这三条底层智慧总结成一套在生活中能直接使用的心法,就六个字:行动、反馈、调整,这三步也是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闭环,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呈螺旋式向上的动态优化系统,每次循环都会让我们认知和计划方案站上一个新高度,直至达成我们的目标。

为了各位能更透彻的理解和应用这套心法,我们举一个现实中我们都会遇到的例子,通过它,我们来拆解这套心法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很多人在夏天来临前都会做控制体重的计划,好在夏天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的计划是每晚跑步5公里,并且晚上不吃主食,注意这个时候的计划属于静态计划,多数人会按照计划坚决执行,然后我们开始行动,前三天还好能够全面执行,但到了第四天我们发现不对劲了,膝盖开始疼,坚持不下去了,正好又赶上公司聚餐吃了不少主食,体重还涨了一些,这时候相信很多人的心态是崩溃的,感觉自己失败了,没信心没动力了,严重的直接就放弃了;

那所谓的高手在这个时候是怎么想的呢,高手其实从第一步做计划时就和多数人想的不一样,他想的是先通过最初计划的实践,获得初始反馈,因为他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这种事常有,而且他也不清楚自己体能这块能不能坚持的住,计划是否合理,所以在第四天他得到初始反馈后,并不是心态崩溃,他会认为这种“一刀切”的计划不符合他的身体情况和生活节奏,没办法持续,同时他不认为真正的障碍是自身意志力的问题,问题在于计划本身,所以他并不会自责,不会放弃,而是继续朝着目标调整优化初始计划,这里我们要明白,调整的本质是让计划适配现实,而非强迫现实适配计划。

经过调整,新的计划方案在运动方面,从每天跑5公里调整成每周跑4次,每天3到5公里,期间如果膝盖不舒服就改为快走,饮食上允许自己每周有一顿正常饮食不用忌口,每晚的主食改成吃一半而非以前的完全不吃。

其实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所谓的高手并不会执着于固定计划一成不变的去执行,而是在目标不变的基础上利用六字心法,不断的根据客观情况优化计划方案,使其能够更贴合现实符合自身,但目前的计划只是第一个循环的结束,并不是终点,因为接下来的实践不一定能达成目标,我们还需关注新计划实践后的反馈,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要根据新反馈继续优化,然后继续循环这个过程。

当新计划执行一个月后,虽然更容易坚持了,体重也掉了一些,但是出现了平台期,这时候计划就又要根据反馈进行新的调整,我们的新计划是增加力量训练来突破平台期,其余暂时保持不变,这就是第二个循环,它又让我们离目标更进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重复这个循环过程,持续动态优化我们的计划,直至达到目标。

回顾全文,我们用两个案例共同验证了“行动-反馈-调整”这套心法的普适性,其实它的核心价值不止是表面上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在于帮助我们实现了一次思想方法论的升级,从最初我们视“挫折”为失败,现在转向将其看做调整方向的“反馈信号”,让我们从最初被动执行计划,转变为主动优化路径。

所以真正的智慧真的不在于我们制定的计划有多完美周密,而在于我们能够紧盯目标拥抱变化灵活调整。

也希望各位在未来行动中,如果遇到计划受阻时,不要自我怀疑,多问问自己这个反馈告诉了你什么,结果不如预期时,也不要再归咎于外界因素,应该思考如何根据现实调整路径,最重要的以后再看到别人成功时,不要再羡慕别人运气好,而是要认识到,他们的成功往往正是在持续迭代中找到最优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