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秀的尴尬局面,到后来的爆发,直到第三场比赛杨瀚森逐渐适应NBA的节奏,一个问题出现在大家面前,为什么杨瀚森能这么快适应NBA,要知道杨瀚森的天赋并不算拔尖,很多前辈们办不成的事情,为什么在杨瀚森身上觉得是理所应当?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今天的话题。
首秀对阵勇士时,杨瀚森在21分钟内累计6次犯规、4 次失误,赛后暴露出两个问题:对抗强度适配与吹罚尺度认知。但是我们必须期待一个事实,那就是杨瀚森的适应能力。后来通过两场比赛验证了杨瀚森的适应能力,第二场的爆发,直到第三场的稳定,都在证明这个事情。笔者觉得,杨瀚森的改变源于三个方面。
自己调节的改变。首先就是犯规控制,从首秀 6犯离场到二番战勇士仅 4 次犯规,上半场甚至仅1次犯规,杨瀚森对 NBA “掩护动作严判”“防守圆柱体保护” 等规则的理解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就是适应力的体现。其次,杨瀚森首秀 “双手扶膝喘气” 的画面,促使他优化场上移动效率,二番战 20 分钟内保持稳定输出,篮板数较首秀提升明显。这种暴露问题改变问题的能力,是其快速成长的核心引擎。
当然了,杨瀚森的成长离不开主帅的帮忙。开拓者主帅比卢普斯的战术设计,彻底释放了杨瀚森被 CBA 体系掩盖的潜力。与青岛队将其定位为低位核心不同,比卢普斯敏锐捕捉到他的空间价值与策应天赋,打造了一套专属激活方案:参照约基奇的使用逻辑,让杨瀚森频繁出现在弧顶、底角等外线区域,通过 “绕掩护外弹”“罚球线策应” 等战术创造机会。二番战中,他假传骗走防守者命中三分、不看人传球助攻队友的表现,正是这一战术的直接成果。
可以看得出来,主帅对杨瀚森是非常照顾的,暂停时单独为杨瀚森绘制战术板,明确跑位路线与配合逻辑,这种 “一对一指导” 在 NBA 新秀中极为罕见。比卢普斯特别强调:“要让他在熟悉的区域做擅长的事,而非强迫他适应传统中锋角色”。
最后就是杨瀚森吃下了NBA规则的红利。NBA 的 “防守三秒” 规则迫使对方中锋无法死守篮下,为杨瀚森的外线投射与策应创造了空间。而 CBA 无此规则,对手可常年封堵禁区,导致他此前三分能力被埋没;对抗风格适配:杨瀚森直言 “NBA 防守更文明,动作克制”,相较于 CBA“胳膊架着、膝盖顶着” 的高强度身体纠缠,这种对抗风格更利于他保持稳定的出手姿势。
20岁的杨瀚森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心理调节能力。首秀表现挣扎后,他并未陷入自我怀疑,而是展现出清晰的自我认知与积极心态:赛后主动承认 “体能不足”“沟通不畅”,并针对性解决。杨瀚森这种 “快速反弹” 能力才是最被别人认可和期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