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酒企集体 “降度”,跟年轻人套近乎

白酒行业现在愁得不行,不过低度酒倒是异军突起。你看啊,洋河 33.8 度的酒在抖音卖断货,泸州老窖连 28 度的国窖 1

白酒行业现在愁得不行,不过低度酒倒是异军突起。你看啊,洋河 33.8 度的酒在抖音卖断货,泸州老窖连 28 度的国窖 1573 都整出来了,五粮液 29 度的新品还没上市,年轻人就开始晒着喝了。这低度酒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一阵风?

酒企集体 “降度”,跟年轻人套近乎

最近酒企们跟约好了似的,都在搞低度酒:

洋河直接把家底亮出来了,33 度的大曲、33.8 度的微分子酒、38 度的海天梦系列,从老一辈喝的到年轻人爱的全有,还说要让低度酒像奶茶一样普及。水井坊更实在,38 度的井台卖得不错,偷偷试卖的 35 度新品在深圳酒吧都火了。天佑德酒赶时髦,弄了个 28 度的柠檬青稞酒,年轻人拿它调鸡尾酒,评论区全是 “这居然是白酒?”

泸州老窖最猛,38 度的国窖 1573 现在占了国窖系列一半的销量,最近又在试 28 度、16 度的,听说还有 6 度的在测试。五粮液的 29 度新品更夸张,还没正式卖呢,小红书上都有博主晒 “偷喝老爸的” 测评了,播放量都过百万了。

不光白酒,黄酒也来凑热闹。会稽山弄了个 8 度的气泡黄酒,才 10 块钱,被打工人称为 “睡前小酒”;即墨老酒的 6 度青梅味款,露营的时候比啤酒出镜率还高。

可别觉得低度酒就是往高度酒里兑水,没那么简单。五粮液的技术顾问说了,低度酒要做到 “低而不淡、低而不浊”,比高度酒难调 10 倍。就像洋河那个微分子酒,为了 “降度不降香”,研究了 8 年才弄出来,难怪年轻人爱喝。

年轻人不爱喝高度酒,原因很简单

为啥酒企突然都开始做低度酒?看看数据就明白了:

里斯咨询的报告挺扎心,只有 11.2% 的年轻人爱喝 30 度以上的酒,39.6% 的人就喜欢 10 度左右的微醺。网易数读更直接,超过 80% 的年轻人点名要中低度酒,说就喜欢那种 “脑袋有点飘但不头疼” 的感觉。

现在年轻人喝酒,早不是为了拼酒量、撑场面了。他们要的是 “微醺社交”:跟闺蜜吐槽时来一杯,加班完喝一口,甚至撸猫的时候都想碰个杯。低度酒刚好合适 —— 酒精度低不容易醉,口感柔得像饮料,包装潮得能发朋友圈。

泸州老窖的总经理说得明白,90 后、00 后就爱低度酒,现在 38 度国窖 1573 都占一半销量了,以后还得接着做。毕竟年轻人的钱袋子,才是酒业的新指望。

市场也用真金白银投票了。天猫数据显示,中低度酒市场从 2020 年的 200 亿涨到 2024 年的 571 亿,2025 年估计能超 743 亿。中国酒业协会说这赛道年增速 25%,简直是白酒寒冬里的小太阳。

低度酒不是万能药,坑还不少

但别以为搞个低度酒就能躺赢,这里面的坑多着呢:

首先是放不住。低度酒里的酯类容易水解,放久了会变浑浊、变味,货架期比高度酒短一半。有家酒企的 28 度新品,在南方潮湿地区退货率高达 30%,仓库管理员估计头都大了。

然后是四不像。有些低度酒为了讨好年轻人,加了一堆果味、气泡,结果喝着像 “带酒精的果汁”。老粉觉得丢了白酒的魂,新粉又觉得不如直接喝预调酒。有个品牌的 12 度桃花白酒,上线时炒得火热,三个月后复购率还不到 5%,典型的网红速死。

区域差异也头疼。在广东、江苏,低度酒占酒类消费 65% 以上,酒吧里点 38 度白酒比点洋酒还时髦;但到了北方,大爷们还是觉得 “没 52 度不算喝酒”。有家酒企在东北推 33 度产品,半年才卖出去 2000 瓶,堪称大型翻车现场。

更要命的是身份危机。传统白酒讲究 “越陈越香”,低度酒却没法收藏增值,老酒鬼觉得 “没价值”,年轻人又觉得 “不够潮”,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有个酱香品牌的 30 度新品,定价 300 多,被网友吐槽 “花冤枉钱买个不能囤的酒”。

说到底,低度酒火了,其实是白酒行业终于肯跟年轻人好好说话了。但要让它从网红变成长红,光降度可不够。洋河的微分子技术、泸州老窖的场景创新、五粮液的年轻化专班,都在证明:低度酒只是敲门砖,真正的较量是能不能把白酒的魂,装进年轻人喜欢的壳里。

年轻人喝的不是低度酒,是 “不被劝酒的自由”“不头疼的微醺”。谁搞懂了这些,谁才能笑到最后。那些只敢在度数上做文章的,恐怕很快会发现:年轻人的钱,比高度酒还难 “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