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雪,老话“小雪不下雪,大雪满天飞”
今天是2025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三09时35分,我们迎来了立冬的第二个节气——小雪。
对于咱们头条的读者朋友们来说,节气不仅是日历上的标注,更是老祖宗留下的“天气地图”。此刻,相信不少朋友,特别是北方的朋友,正望着窗外可能依旧晴朗的天空,心里犯起嘀咕:“小雪不下雪,大雪满天飞”这句老话,今年还灵不灵?我们即将面对的,会是一个冷冬还是暖冬?
别急,今天咱们就结合现代科学,把这个问题聊透。

首先,我们要读懂古人这句话的智慧。它并非一句简单的预言,而是一套基于气候规律的“滞后反应”模型。
1. 能量的“欠账”与“补偿”:小雪时节,如果天气温暖,没有降雪,意味着冷空气势力偏弱,暖湿气流“占上风”。本该用于降雪的热量和水汽没有被消耗,这就好比气候系统“欠下”了一笔冷账。到了大雪节气,积蓄的冷空气可能会突然发力,与盘踞的暖湿气流激烈交锋,从而导致更集中、更大量的降雪,也就是“大雪满天飞”的景象。
2. 大气的“酝酿”过程:稳定的暖冬局面,往往预示着大气环流在积蓄能量。这种稳定一旦被打破,其后的天气变化会更为剧烈。所以,老话揭示的是一种 “前期偏暖,后期易有强降温降雪” 的概率性规律。
那么,2025年的情况如何?
从今天全国各地的实况来看,除了东北、内蒙古等地,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确实呈现出“小雪不见雪”的局面,气温也比往年同期偏高一些。这似乎正好应验了老话的前半句。

要判断整个冬季的冷暖,一句农谚显然不够。我们需要听听现代科学的“声音”。综合国内外气候机构的预测,2025/26年冬季的答案逐渐清晰:我们更可能面临一个“前冬暖、后冬冷”的波动式冬季,而整体或将偏向一个“暖冬”。
这与“小雪不下雪,大雪满天飞”的规律并不矛盾,反而是对其的精细化补充。
核心依据有以下几点:
1. 厄尔尼诺的“余威”:虽然2023-2024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已结束,但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它向大气中释放的巨大热量,并不会立刻消失。这种“余热”效应,是导致今冬前期(12月至1月上旬)气温偏高的主要推手。
2. 北极海冰与极地涡旋的“变数”:这是决定“后冬”是否寒冷的关键。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我国气候中心的最新模式预测,今年北极极地涡旋有不稳定的趋势。这意味着,到了深冬(明年1月下旬至2月),被禁锢在北极的“冷库”——极地涡旋,可能会分裂南下,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带来阶段性的强降温和雨雪天气。这恰恰可能对应上老话所说的“大雪满天飞”(大雪节气前后甚至更晚的强降雪)。
3. 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基调下,“暖冬”的出现频率本身就远高于“冷冬”。我们所感受到的“冷”,更多的是在温暖大趋势下的 “气温波动” 和 “极端天气事件” 。

作为创作者,我想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在今天,执着于区分“冷冬”或“暖冬”已经意义不大。
气象学上,判断冷冬/暖冬取决于整个冬季(12月至2月)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是否显著低于或高于历史平均值。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而言,“体感冬季” 更重要。
· 一个“暖冬”里,也可能因为一次寒潮袭击,让我们经历一周彻骨严寒。
· 一个“冷冬”里,也可能有连续晴好的温暖日子。
所以,2025年的冬天,我们更可能体验到的是一个“剧情跌宕起伏”的冬季: 前期是暖意融融的“预告片”,中期可能有风雪交加的“高潮戏”,后期则在冷暖拉锯中收官。这种“过山车”式的气温变化,恰恰是现代气候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今日小雪,无论雪花飘落与否,它都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季节的篇章已然翻过。
“小雪不下雪,大雪满天飞”的古语,教会我们观察自然的韵律;而现代科学,则赋予我们预见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与其纠结于一个笼统的“冷冬”或“暖冬”标签,不如做好应对“气温波动”的准备。衣柜里既要备好轻便的衣物,也要让羽绒服随时待命。关注临近的天气预报,比相信长期的模糊预测更为实用。
这个冬天,让我们怀着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也带着一份科学的理性,去体验和拥抱每一个动态的日子。
(温馨提示:以上分析基于当前气候预测模型,天气瞬息万变,请务必以官方发布的最新短期天气预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