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到底是中国缺芯片更难受,还是美国缺稀土更难受? 中国是“缺氧”,美国是“断气”

2025年秋,全球科技与军事格局的天平,正悄然因两种看不见的资源而剧烈倾斜——一边是中国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一边是美

2025年秋,全球科技与军事格局的天平,正悄然因两种看不见的资源而剧烈倾斜——一边是中国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一边是美国被“断血”的战略稀土。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早已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产业链绞杀战”。

表面上看,中国对芯片的渴求更显急迫:没有7纳米、5纳米的先进制程,高端手机受限,AI大模型发展受阻,数据中心效率落后一代。而美国呢?F-35战机还在飞,特斯拉还在卖,华尔街股市也未崩盘。似乎,中国更“难受”。

但真相恰恰相反——如果真要论谁更“难受”,美国缺稀土,是“断气”;中国缺芯片,是“缺氧”。一个当场死亡,一个还能喘气。

一、美国的“稀土之痛”:不是贵,是根本造不出来

美国每架F-35隐身战机,需要消耗近500公斤稀土,其中87%的供应链来自中国。雷达系统里的钐钴磁体、发动机涂层中的钇、激光制导装置里的钕铁硼——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零件,而是决定战机能否隐身、能否精确打击的核心。

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要用掉4600公斤稀土。它的永磁推进电机让噪音降低10分贝,这10分贝,意味着从“被发现”到“安全潜行”的生死之别。没有铽和镝,声呐系统失灵,潜艇就成了“水下活靶”。

更可怕的是,美国本土几乎没有经济价值的重稀土矿。加州芒廷帕斯矿挖出来的主要是轻稀土,而军工最需要的钐、镝、铽、钇,几乎全部依赖中国精炼。中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分离能力,这不是产能优势,是技术垄断+环保壁垒+产业链集群的绝对护城河。

兰德公司警告:只要中国断供90天,78%的美国国防承包商就得停产。

这不是“难受”,这是军事瘫痪。

二、中国的“芯片之痛”:是被卡,但已在突围

2019年,美国一纸禁令,让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停滞,华为手机一度“无芯可用”。那时,中国对高端芯片的依赖确实令人窒息。

但短短几年,局面已彻底逆转。

中芯国际实现14纳米稳定量产,7纳米研发稳步推进;长鑫存储的DDR4内存打入华为、联想供应链;中微公司5纳米刻蚀机甚至进入了台积电的产线——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用”,还在“造”芯片设备。

更关键的是,28纳米成熟制程已全面自主。国内5家企业具备量产能力,总产能占全球20%。车规级芯片、工业控制、家电、新能源汽车——这些占全球芯片需求70%以上的领域,中国已实现大规模替代。

去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突破35%,销售额破1.2万亿元,进口额下降超20%。龙芯、兆芯、华为麒麟……国产芯片正从“能用”走向“好用”。

所以,中国缺的,主要是极少数尖端领域的顶级芯片,比如用于AI训练的顶级GPU。但这类芯片的“痛”,更多体现在商业竞争力上,而非国家安全。

三、谁更“难受”?看谁先崩溃

我们可以做个极端推演。

如果中国彻底断供稀土:美国F-35停产、潜艇无法下水、精确制导武器失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断裂。军工体系直接停摆,国家安全面临崩溃。

如果美国彻底断供先进芯片:中国高端手机受限、AI发展放缓、部分数据中心效率下降。但民生、工业、国防的绝大多数领域仍能运转,且替代方案正在加速。

四、特朗普的“豪言”:不过是政治表演

就在上周,特朗普放话:“一年后,美国将拥有堆积如山的稀土!”这话听起来霸气,实则暴露了美国的焦虑。

美国想摆脱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至少需要十年。特朗普的“豪言”,不过是为稳定市场情绪的政治表演。

而中国呢?早已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反制。商务部将14家涉台军事合作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明确警告:谁在台海挑衅,谁就别想拿到一粒稀土。

五、未来已来:谁掌握产业链,谁就掌握未来

这场博弈的本质,不是“谁更难受”,而是谁更具备不可替代性。

美国靠芯片封锁中国,是“以强凌弱”;中国以稀土反制美国,是“以长击短”。前者是技术霸权,后者是资源主权。

而历史一再证明:技术可以追赶,资源无法复制。当中国用“稀土核弹”精准打击美国军工命脉时,美国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科技霸权,竟建立在一条如此脆弱的供应链之上。

结语: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