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眸原创·作者 | 鹿尧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话题总绕不开房子。
在武汉工作的小林,盯着一套次新房看了三个月,中介说“业主又降了5万”,他却更犹豫:“万一我买了,下个月又降呢?”而在三线城市老家的表姐,看着朋友圈中介发的房源,同样犯愁:“现在不买,以后会不会没这么便宜的?但买了,这房子能保值吗?”
近五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节奏忽快忽慢,每一个数据都在刷新大众的认知。开发商一边年终冲量推折扣,一边缩减拿地规模;购房者一边攥着存款不敢动,一边又怕错过“抄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5.5%,但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回温,杭州3月二手房成交甚至突破万套,仅次于2017年4月,创下近8年来新高。
一边是全国数据的“冷”,一边是核心城市的“暖”;一边是“房价还会跌”的担忧,一边是“好房源会被抢”的恐慌。矛盾之后,房地产市场彻底告别了“一刀切”时代。
今天,我们不想喊“买房”或“不买房”的口号,而是想拆解清楚:当下的楼市分化到底有多明显?购房者的焦虑根源在哪?不同人该如何做选择?
01不是“涨或跌”
而是“谁在涨,谁在跌”
很多人还在用“楼市好不好”来概括整个市场,但2025年的真相是,没有“统一的楼市”,只有“你城市的楼市”。
不同能级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走势并不一样,这种分化还不是短期波动,已经成了行业进入新阶段的常态。
先看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的“结构性回暖”。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2025年3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近2万套,环比增长62%,这个数字是近24个月以来第二高水平,仅次于2024年12月;而根据上海中原地产数据,上海同期成交2.63万套,环比增加75%,这一成交量不仅超过2024年12月的高点,创下了近44个月的新高。
深圳和杭州也不逊色,深圳3月成交超6千套,环比涨65.3%,杭州更是突破万套,让不少中介感慨“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种“回暖”不是过去的“普涨”,而是典型的“以价换量”。
北京链家一位经纪人告诉我们,他最近成交的一套海淀次新房,业主最初挂牌890万,经过三次调价降到850万成交,“现在买家特别挑,户型不好、楼层差的房子,再降10万也没人看,只有那些价格合理、小区配套全、房龄在10年以内的房源,才能在1-2个月内卖掉”。
杭州的情况也类似,萧山区一些远郊楼盘,打8折仍有库存,但西湖区、滨江区的优质二手房,只要报价接近市场价,很快就能收到意向。
这种“挑着买”的逻辑,其实也是购房者对“居住价值”的回归——不再为“涨价预期”买单,只为“当下的好生活”付费。
而三四线城市,正面临完全相反的困境。
麟评居住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7.4,较2023年下降3%。这个数字意味着,一个普通家庭买一套房,需要7.4年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但即便如此,房子还是难卖。
我们联系了某三线城市的中介王哥,他说现在手里有20多套房源,“最便宜的一套老小区两居室,挂牌45万,挂了半年只带看了5次,有个客户出价42万,业主不愿意,现在客户也没影了”。
表面的供需失衡,能够反映出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产业支撑不足的现实——年轻人往省会或一线城市走,本地改善需求又有限,库存自然越积越多。王哥坦言:“以前还能盼着政策刺激一下,现在大家都明白,没有人口和产业,再刺激也没用。”
土地市场的变化,同样印证了这种分化的加剧。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5年前9个月,全国TOP100房企拿地总额7278亿元,同比增长36.7%,看起来拿地热情在回升,但仔细看拿地方向就会发现,房企把钱都投到了“安全区”——北京、上海、杭州这些一线城市,涉宅用地出让金很高,且都突破千亿,而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拍卖,甚至出现流拍率居高的情况。
一位房企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现在拿地的逻辑很简单:“只看人口净流入、GDP增速前20的城市,而且只拿核心区的地,郊区地再便宜也不碰。”
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只会让未来的楼市分化更明显——核心城市的优质房源会更抢手,三四线城市的普通房子,可能会陷入“降价也难卖”的循环。
02从“抢房”到“算账”焦虑的本质是“怕错”如果说2015-2021年的购房者,核心心态是“怕涨”——怕今天不买,明天就多花几十万;那之后年的购房者,核心心态是“怕错”——怕买了跌,也怕不买错过,这种矛盾让很多人陷入“观望-焦虑-更观望”的循环。
首先是观念的彻底转变,过去买房,很多人不怎么看户型、也不怎么看配套,只看“这个区域会不会涨”,甚至有人把房子当股票炒,买了没住过就转手或租赁,这类人也就是所谓的投资客。
但现在,这种逻辑基本上很难行得通。我们在上海遇到的购房者李姐,最近在置换一套改善房,她的要求很具体:“必须是三居室,南北通透,小区有幼儿园和老年活动中心,离地铁不超过1公里,总价控制在1200万以内。”
为了找到符合条件的房子,她看了近30套房源,“以前觉得有套房子就行,现在明白,买错了比不买还麻烦,以后想换都难”。
购房者对“买房必赚”神话似乎正在破灭,经历过2021年以来的市场调整,很多人意识到,房子不再是“稳赚不赔的资产”,而是“需要长期持有、满足居住需求的商品”。
所以现在开发商的宣传重点也变了,以前喊“升值潜力无限”,现在多是容积率1.8、绿化率40%、自带商业综合体,这些都是围绕“居住体验”的卖点,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更让人纠结的,还得是“怕买贵”和“怕错过”的矛盾。
小林就陷入了这种困境:他看上的那套次新房,业主已经降了5万,中介说这个价格在小区里算低的了,但他还是不敢下手。
“我同事去年买的同小区房子,现在已经亏了30万,我怕我买了也一样”;可另一方面,他又怕“再等等,这套房子被别人买走,以后再也找不到这么合适的”。
这种焦虑在高端市场也很明显,今年,北京、上海、深圳总价800-3000万的高端改善房源挂牌量逆势走高,上海某豪宅中介告诉我们,最近有不少业主主动降价挂牌,“有套徐汇滨江的大平层,业主之前挂2800万,现在降到2650万,就想尽快卖掉,换一套更核心的地段”。
这些业主不是缺钱,而是担心手里的房子未来流动性变差,想通过“卖旧换新”锁定更优质的资产——本质上,他们也是“怕错”,怕现在不换,以后想换都没机会。
决策周期的延长是这种心态的直接体现,链家的数据显示,现在购房者从看房到成交的平均决策周期,比2023年延长了近一个月。
以前可能看3-5套就下单,现在要对比10-20套,还要查小区的成交历史、周边规划、学校划分,甚至会找专业机构评估房屋质量。一位中介调侃:“现在的购房者比我们还专业,连小区的物业费、车位配比都能背出来,以前是我们劝客户买,现在是客户问得我们答不上来。”
这种谨慎不是坏事,说明市场的确在回归理性,但也反映出购房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房价会怎么走,不知道政策会怎么变,所以只能用“延长决策时间”来降低风险。
03到底要不要买?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解题思路”面对这么复杂的市场,很多人希望得到“买”或“不买”的明确答案,但现实是,没有一刀切的建议,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你在哪个城市?是刚需还是投资?手里有多少预算?这些变量都会影响最终的选择。但我们可以提供几个解题思路,帮你理清自己的需求。
首先看政策环境的变化,这是所有选择的大背景。
今年人民银行发布的通知很关键: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时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和首付款比例政策。
简单说,就是“借钱买房更便宜了,首付门槛更低了”。以南京为例,2025年5年期以上LPR为3.5%,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降至LPR减50个基点,实际执行利率低至3.0%;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步下调0.25个百分点,5年以上首套利率降至2.6%。
以公积金贷款为例:利率下调后,若贷款10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每月月供可减少约132.87元,30年总还款额减少约4.78万元
地方政策也在发力,最值得关注的是“以旧换新”。不少城市推出了三种模式:帮卖、收购、房票。这些政策的核心是“降低换房门槛”,帮那些想改善但“卖不掉旧房”的人解决难题。
当然,对不同群体来说,政策红利的用法不同:
刚需群体现在可能依然是选择相对合适的时机。一方面,首付比例是历史最低水平,很多城市首套房首付只要20%,二套房30%;另一方面,房贷利率也处于低位,能有效降低每月还款压力。
但依据身边朋友的踩坑经验友情提醒,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因为首付低就盲目买大户型,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选择合适的房源。比如月收入1万的人,月供最好不要超过5000元,否则会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改善群体来说,现在或许是卖旧换新的好机会。一方面,市场上改善型房源多,议价空间大,能挑到更符合需求的房子;另一方面,“以旧换新”能帮你快速卖掉旧房,避免“一边还房贷一边还月供”的压力——当然,无论是何种情况,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对于投资客来说,现在恐怕必须高度谨慎了。房地产已经告别普涨时代,想靠买房赚钱,需要更专业的眼光。现在大多投资群体更关注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比如北京的海淀、朝阳,上海的徐汇、浦东,这些区域人口净流入多、产业支撑强,房屋流动性好,即使市场调整,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价值。
但要注意,投资房产的持有成本不低,包括物业费、税费、贷款利息等,一定要算清楚账,不要盲目跟风。比如一套1000万的房子,每年物业费可能要2万,税费要5万,如果租金只有30万,净利润其实不多,还要承担房价波动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品质”会成为房子最核心的竞争力。
行业“止跌回稳”的趋势下,意味着未来市场不会再靠“炒概念”拉动,而是靠“好产品”吸引购房者。
什么是“好产品”?不是“越贵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才好”——对刚需来说,通勤便利是好产品;对改善来说,户型舒适是好产品;对投资来说,流动性强是好产品。
最后想跟“等等党”说一句:焦虑是正常的,但不要被焦虑左右。
买房不是一件小事,需要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和市场情况,如果你现在有居住需求,而且找到了性价比高的房源,就可以考虑入手;如果你只是想投资,或者还没找到合适的房子,不妨再等等,毕竟市场不会一直“错过就没机会”,好房子永远有,但适合你的房子,需要慢慢找。
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新阶段,过去那种“闭着眼买房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房子不能买,而是意味着买房需要更理性、更专业。
希望每个“等等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错失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