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五点半,忻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飘起第一缕炊烟。72岁的赵奶奶掀开“赵记莜面”的木盖,蒸汽裹着莜麦香漫上街角;隔壁“老周醋坊”的酿醋师傅已开始翻醅,酸香混着晨雾钻进胡同。此时,身着蓝布衫的“挠阁”艺人正往孩童腰间系彩绸,远处传来八音会唢呐的试音——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晋北古城,又醒了。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忻州古城以“晋北咽喉”的军事地位、“九原冈下”的商贸过往、“五台山北部门户”的宗教渊源,成为解读晋北文化的活态标本。
从“兵备重镇”到“烟火古城”:一座城的千年回响忻州古城的故事,始于一场“山河际会”。其故址位于忻定盆地西北端,北倚雁门关,南接太原府,自古是“三关总要”“晋北锁钥”。自东汉建安年间设县,唐宋为军镇,明清成商埠,古城墙、古街巷、古宅院里,叠印着戍边将士的铠甲、晋商的马帮、赶考书生的书箱。
“现在的古城是2017年启动修复的,但我们坚持‘修旧如旧,活态传承’——城墙用本地黄土夯筑,青砖取自代县古窑,连商铺的门楣木雕都照着清代县志复刻。”王磊指着南城门“景贤门”的砖铭介绍,“我们翻查了300余件明清碑刻、老照片,甚至走访了80岁以上的老居民,只为还原‘一城烟火半城商’的旧貌。”
古城的核心区保留了“四街八巷”的格局:
主街“秀容街”:全长1.2公里,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是明清风格的商铺、镖局、票号。最醒目的是“泰山庙”(现为民俗博物馆),飞檐上的琉璃脊兽历经风雨,仍守着“有庙就有市”的古训;
“东大街”:曾是粮行、布庄聚集地,如今藏着“忻州非遗工坊”——68岁的“挠阁”传承人张福根正教孙子绑彩架,“这手艺传了八代,娃娃们爱学,我就有底气”;

隐藏玩法:
清晨6:30到“秀容书院”(古城最高点),看第一缕阳光爬上古柏,俯瞰青瓦屋顶如鳞,听晨练的老人打太极、唱北路梆子;
午后14:00钻进“小四府巷”,这里是老忻州的“生活博物馆”——修鞋匠的老马扎、补锅匠的铜炉、卖糖画的铁勺,都在诉说“慢时光”;
夜晚19:30去“南城门广场”看“古城夜演”——舞龙灯、划旱船、扭秧歌,灯火映着城墙,像穿越回明清灯市。
巷陌里的晋北密码:古城的活态文化忻州古城的魅力,在于它“活”着的文化基因:
非遗大观园:古城内聚集了1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挠阁”:国家级非遗,孩童站在铁架上,由成人抬着边走边舞,彩绸翻飞如蝶,被称为“空中杂技”;
“八音会”:省级非遗,唢呐、笙、锣鼓合奏,婚丧嫁娶、节庆祭祀必备,古城“乐坊”每日演出;
“面塑”:市级非遗,艺人用彩色面团捏出“麒麟送子”“五谷丰登”,10分钟就能成型,游客可动手体验。
民俗博物馆群:除了泰山庙民俗馆,还有“忻州民俗馆”(展示婚俗、农耕工具)、“晋北刺绣馆”(陈列鸳鸯枕、虎头鞋等绣品),连“醋坊”“油坊”都成了“活展陈”——游客可看醋醅发酵、油锤榨油,闻着酸香、油香学技艺。
社火文化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是古城最热闹的日子,从腊月廿三就开始准备:扎灯笼、糊旱船、排练挠阁。正月十五当天,万人空巷,社火队伍绕城而行,鼓点震得城墙嗡嗡响,老人们说“这才叫过年的味儿”。
四季皆韵:
春(3-5月):“杏花巷里觅古意”——古城东侧杏花林3月底绽放,粉白花雨落满青石板,配合“古城春市”,卖风筝、糖葫芦、剪纸的小摊挤满巷子;
夏(6-8月):“夜凉如水逛古城”——夏季平均气温25℃,夜晚南城门广场支起啤酒摊、露天电影,秀容书院前的古树下有评书艺人说《杨家将》;
秋(9-11月):“五谷丰登晒秋忙”——古城晒场铺开玉米、辣椒、高粱,组成“丰收图”,配合“晋北秋祭”,祭祀五谷神、祈愿来年;
冬(12-2月):“雪落古城年味浓”——腊月廿三祭灶、廿八贴春联、除夕撞钟,游客可跟着老住户写福字、包饺子,体验“晋北年俗”。
经典路线推荐:
文化研学线:秀容书院(听历史)→泰山庙(看民俗)→非遗工坊(学挠阁/面塑)→民俗博物馆(学农耕),约3小时(适合学生/文化爱好者)。
美食打卡线:南城门“老周烧饼”(买芝麻烧饼)→东大街“赵记莜面”(吃栲栳栳)→西巷“福兴号醋坊”(尝醋饮料)→北巷“张婆碗托”(嗦碗托),约2小时(适合吃货)。

忻州古城的灵魂,藏在街头巷尾的“土味”里。这里的美食不追求精致,却带着晋北人“实在、热乎”的劲儿:
莜面栲栳栳:“赵记莜面”的镇店之宝,莜麦面搓成薄卷,蒸8分钟,浇上羊肉臊子、蘑菇卤,筋道弹牙,带着麦香。老板赵大爷说:“我爷爷当年挑着担子卖莜面,现在我守着老灶台,就为这口‘家的味道’。”
定襄蒸肉:“福兴居”的招牌,五花肉拌土豆泥、淀粉,裹荷叶蒸2小时,肥而不腻,荷香渗入肉里。配一碗“小米稠粥”,是晋北人最踏实的午餐。
忻州瓦酥:“老字号点心铺”的非遗点心,面粉、胡麻油、糖揉成方块,烤得金黄,脆而不硬,甜而不齁。82岁的张奶奶说:“我小时候攒一个月钱才买一块,现在孙子天天吵着要。”
高粱面鱼鱼:“西巷面摊”的家常美味,高粱面搓成小鱼状,煮3分钟,浇上西红柿鸡蛋卤,滑溜溜、酸溜溜,是忻州人的“妈妈菜”。
代县黄酒:“南城门酒肆”的本地酒,用黍米酿造,微甜带醇,冬天温一壶,配一碟“炸油糕”,暖身子又解馋。
本地人私藏:“古城北巷的‘夜圪蹴’摊别错过!支个小马扎,要一碟‘凉粉’(荞麦做的,滑嫩)、一盘‘皮冻’(猪皮熬的,Q弹),浇上醋、蒜泥、辣椒油,坐在路灯下嗦粉,这才是忻州人的夜生活。”(在古城开了20年面馆的王师傅)
行前必备:保姆级游玩攻略交通指南:
高铁:忻州西站下车,乘101路公交直达古城(约20分钟);
自驾:导航“忻州古城停车场”(景区南入口旁,收费10元/小时,上限50元/天);
周边联动:距五台山约80公里(车程1.5小时),可串联“古城文化+五台山禅修”线路。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免费(部分小景点如“秀容书院”“泰山庙”需10元/人);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商铺一般8:00-21:00,夜演19:30开始);
社火表演、非遗体验需关注“忻州古城”公众号预约。
最佳游览时段:
文化体验:上午9:00-11:00(店铺开门,匠人开工);
美食打卡:中午12:00-14:00(现做现吃最香);
夜景休闲:晚上19:00-21:00(灯光亮起,社火上演)。
服务设施:
休息区:每条巷子设“古城驿站”(提供免费热水、晋北文化手册);
餐饮:除街边小店,还有“古城餐厅”(山西菜+晋北小吃集合);

采访结束时,赵奶奶的莜面馆飘来新一锅的热气,她舀起一勺汤递过来:“尝尝,这汤是用羊骨熬了整夜的。”喝一口,鲜香裹着暖意漫开,像这座古城的温度——不惊艳,却扎实;不张扬,却绵长。
忻州古城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座修复的建筑,更是一本摊开的“晋北生活书”。在这里,你能听见挠阁的鼓点里藏着的童年,看见醋坊的陶坛里酿着的岁月,尝到莜面碗里盛着的乡愁。
正如山西省文旅厅厅长王爱琴所言:“忻州古城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它用烟火气证明,最好的传承,是让文化融入日常,让历史触手可及。”
带着对生活的热爱走进忻州古城,在青石板路上、在莜面蒸腾的热气里、在挠阁艺人的笑脸上,遇见一场“晋北烟火”的温暖旅程。毕竟,有些故事,只有坐进老茶馆、咬一口热乎馍,才能真正读懂“活着的历史”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