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淮,孙十万一生的梦想。
公元228年,这货又开始琢磨如何完成梦想。
孙权找来鄱阳太守周鲂,让周鲂去找点儿远近闻名经常和东吴对着干的山越头目,去诱惑扬州刺史曹休,把曹休勾过来,干掉曹军江淮主力。
这个计策,周鲂认可,曹休这货自尊心强但脑子不好使,自尊心强就贪功,脑子不好使容易上钩。
这个时候曹家人军权拿得稳稳的,曹真在西北对抗蜀汉,曹休坐镇江淮压制东吴。
曹真和诸葛丞相的战绩还不错,几次击退蜀军进攻。
曹休这边没啥亮眼成绩,这货心里是真急。
周鲂否定了找山越头目的方法:这帮钻山沟的人没格局,嘴不把关,万一露馅不但勾不过来曹休,还被嘲笑。
周鲂接着提出他的“黄盖版苦肉计”:不如让我当诱饵,我亲自给曹休写信,工作不力被批评,希望投靠曹魏,让曹休领兵接应。
看到周鲂这么舍弃自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孙权自然满口答应。
假戏必须真演。
接着就东吴各类纪检审计部门不停到周鲂这里查违纪行为和项目款项,把周鲂查得一清二白,心里烦得乱七八糟。
周鲂被逼得到郡守门前,剪发谢罪。
再加上舆论大力宣传,周鲂这名声算是臭了一条长江。
有委屈就要找人倾诉。
一封诉说委屈痛骂东吴归顺曹魏谋求美好生活的信来到了曹休桌前。
曹休认为立功时机到了,给魏明帝曹睿上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深入东吴腹地接应周鲂。
抓住百分之一的机会做百分之三百的准备可能获得百分百的成功。
曹睿同意曹休请求后,让曹休领十万主力接应周鲂,为保证万全,另派司马懿和贾逵分别向江陵和东关进发,形成曹魏“攻击三叉戟”。
东吴搭戏台,曹休入局,贾逵则打开上帝视角,他清晰认识到战局:东吴在东关没有部署军队,主力绝对在皖城,曹休深入敌境作战,肯定战败。
虽然和曹休关系恶劣,贾逵这货人品不错,以国家为重,部署兵马水陆齐出支援曹休。
对这个亲自发起亲自策划的战役,孙权特别重视,能够拿下曹休将是划时代意义的胜利。
重视的表现是亲临一线。
孙权来到皖城,任命名将陆逊为大都督,赐予黄钺,手执马鞭接见陆逊,以示必胜的信念。
朱桓和全琮为左右都督,各领三万兵马,和陆逊组建东吴“攻击三叉戟”。
曹休个铁憨憨领兵来到皖城,看到吴军严阵等自己上当,才明白被周鲂骗了。
不过看看手上这十万大军,曹休满脸不在乎,一副既来之则战之态度。
对这一战,曹魏除了要参战的贾逵认为凶多吉少,朝廷的蒋济和满宠也都预料到结局,纷纷给魏明帝上书。
东吴这边,朱桓提出大胆战略:曹休是老曹家亲戚才当上都督,脑子不好使砍人不流畅(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此战我们必胜,这货逃跑会经过夹石河挂车两地,如果派出一万士兵用干柴堵着他的去路,可以虏获曹休全军。我愿意断他的后路,如果曹休慑于您的威名主动投降,我们就可以长驱直入,拿下寿春,占领淮南,直逼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之功,难得的机会。
对这种冒险战略,孙权赶快问陆逊可行性,从全局考虑,陆逊否决。
那么就正面死磕吧。
儒将,儒是做人风度,将是砍人态度,在这两者结合方面,陆逊拿捏得死死的。
石亭,现在安徽桐城,东吴大都督陆逊银鞍白马,丝毫没有委婉意思。亲自统领中军,朱桓和全琮两翼齐飞,曹休的伏兵全部被冲散,吴军一路向北追着曹休打,直打到夹石,把曹休堵在那里。
战果更是丰硕,斩首和俘获万余人,缴获牛马车辆万余,各类军械物资不计其数。
贾逵部正在进军,听说曹休主力大败,诸将都吓破了胆,想等后面军队到达。
可贾逵要求抓紧行军,他说服众将:现在曹休大败,路被堵死,打不成退不回,生死存亡最关键时刻,说不定今天都坚持不下来。吴军后续部队还没赶到,所以只追杀到夹石。现在我们抓紧杀过去,出其不意,这就是先声夺人,吴军看到我们援军到了,肯定撤退。如果等待后军到来,吴军把守好险要地方,兵再多无济于事。
自古用兵,都是实打虚骗,空城计空旗计各种空,实虚转换。
贾逵一边快速进兵一边多扛大旗把战鼓敲得咚咚响,一副人多刀狠拼命的样子。
吴军以为魏国大军赶到,慌忙逃跑,曹休才平安回家。
曹休这货脑子确是一盆浆糊,贾逵救了他,他却仗着宗亲身份告御状,埋怨贾逵来晚了。
曹睿知道贾逵占理,毕竟曹休是宗亲,曹睿以和稀泥态度没说什么。
贾逵明白帝王的平衡术,自己不昧良心就行了,不再计较。
可曹休内心的愤怒要找人发泄出去,发到贾逵那里没成功,最后只能发在自己身上,没过多长时间,背上的伤口化脓破裂,死了。
石亭之战最大受益者则是孙权,这货对这次石亭大战结果很满意,一年后称帝。可以说是石亭的胜利给了孙权当皇帝的勇气。
最后说下贾逵,这货虽有勇有谋忠于曹魏,可他儿子贾充却十足奸诈,当街指挥成济杀了皇帝曹髦,帮助司马氏篡权夺位,后来女儿贾南风嚯嚯出了个八王之乱。从这个角度,如果曹睿准了曹休的御状,把贾逵贬了,贾家从此抬不起头,历史可能会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