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歌手郑智化和深圳机场的事,大家可能都看了个热闹。
事情几经反转,最后以郑智化道歉收场。很多人笑他“打脸”,说他情绪化。

但最近,经济学家宋清辉却站出来,说了一番“反常识”的话。
他不仅觉得郑智化不用道歉,反而认为,真正该道歉的,是那个直接把监控视频放出来的深圳机场。
不明真相的网友初看宋专家的观点颇有道理,但小编细读之下觉得文章经不起推敲。

宋清辉点出了一个关键:他说问题的核心,从一开始就被带偏了。
当机场选择把监控视频公开的那一刻,大家的注意力就全被带跑了。
我们开始拿着放大镜看郑智化是不是“矫情”,看司机操作有没有问题,看谁在说谎……
却忘了最该问的一个问题:一个轮椅人士坐飞机,为什么还是会这么难?
这件事的本质,根本不是郑智化和某个工作人员的个人矛盾。
它是一个公共服务体系的问题:我们的无障碍设施到底够不够好?服务流程到底有没有真正考虑到残疾人的尊严和便利?
郑智化站出来说话,初衷是希望这个体系能变得更好,而不是要找谁的茬。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个人认为郑智化这次的做法,确实是有问题的,或许他初衷是好的,但是明显能感觉到带了很多的个人情绪。

他开头就把矛头对准了基层的升降车司机,指责对方“没人性”,这根本不是善意的批评,而是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无中生有的攻击。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带来的影响非常坏——不仅让无辜的司机承受网络压力,也搅乱了公共讨论应有的理性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机场公布监控视频没有错。这是还原真相、澄清误解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对受委屈的工作人员最基本的保护。
宋专家提到的第二点是:公开监控,看似“坦荡”,实则“跑题”
机场这一手公开监控,看似“用事实说话”,干净利落。
但宋清辉认为,这做法不妥。
一来,这涉及到个人隐私。二来,也是最关键的,它用一种“自证清白”的方式,巧妙地把一个公共服务的结构性难题,简化成了一个个人的是非对错。
这就好比,一个顾客在餐厅吃出问题,餐厅不去反思自己的食材和卫生管理,反而第一时间公布后厨监控,证明“你看,我们的厨师当时戴了手套”。
这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不能。它只是成功地让大家都去讨论“厨师到底戴没戴手套”这个细节,而忘了餐厅本身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宋专家提到的这一点我就是更加不敢苟同了。
这事儿其实道理很简单。核心就在于,是谁先把事情公开化的?是郑智化。
如果郑怡化是私下投诉,那机场肯定不能随便公开监控。但既然他选择在网上发帖,让大家来评理,那性质就变了——这就等于把事情公开化,那机场作为被指责的一方,当然有权拿出视频这个“证据”来给大家看。我先道歉,再亮出全过程,让大家看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做法一点毛病没有。

最后,宋清辉特别提到:郑智化不该被嘲笑,他的发声值得尊重。
我们当然接受善意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但反对任何无中生有的指责。
再说了,机场当时确实安排了工作人员全程护送,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旅客的关怀。
至于护送过程中的具体态度,我们无法还原,但至少行动上已经做到了。
宋专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已经过了动不动要反思的年代,我们很多网友已经能明辨是非了。
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