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7年正月,北周大军兵临晋阳城下,北齐后主高纬却还在与宠妃冯小怜围猎取乐。这个被后世诟病千年的场景,让冯小怜背上了"红颜祸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细读《北齐书》《资治通鉴》,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北齐的灭亡,早在冯小怜入宫前就已注定。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的这句诗,让冯小怜成了祸国殃民的代名词。在传统叙事中,她以美色迷惑君主,导致北齐军政废弛,最终亡国。但历史的真相是:北齐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冯小怜不过是在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上,偶然登船的一个舞女而已。

要理解北齐为何灭亡,我们需要看看这个王朝的创建者高氏家族。从神武帝高欢开始,这个家族就显露出荒淫残暴的基因。
文宣帝高洋在位后期,常常涂脂抹粉、身着女装招摇过市,甚至无故杀戮大臣。孝昭帝高演还算正常,但只在位两年就去世。武成帝高湛更加荒唐,他逼迫兄嫂李祖娥通奸,残杀侄子,整日沉湎酒色。
后主高纬的父亲高湛,为了尽情享乐,竟在29岁就传位给9岁的儿子高纬,自己当起了太上皇,继续纵情声色。这样的家族传统,造就了高纬荒唐的性格基础。
冯小怜原本只是高纬皇后穆邪利身边的侍女,直到公元573年才被献给高纬。而此时的北齐,已经在内忧外患中挣扎了十余年。

北齐的政治腐败,在武成帝高湛时期就已经积重难返。高湛重用和士开等佞臣,卖官鬻爵,朝政混乱不堪。
等到高纬亲政,情况更加恶化。他宠信乳母陆令萱及其子穆提婆,让这对母子把持朝政。穆提婆与韩长鸾、高阿那肱等人结党营私,被时人称为"三贵"。这些人贪赃枉法,排挤忠良,将北齐的政治生态彻底破坏。
更可怕的是,北齐皇室对宗室和大臣的猜忌。名将斛律光战功赫赫,被誉为"北齐长城",却因谗言被高纬灭族。当消息传到北周时,周武帝宇文邕欣喜若狂,当即下令大赦天下。
可以说,在冯小怜得宠之前,北齐的军事支柱已经被自毁长城。

公元576年,北周大举进攻北齐。在平阳之战中,确实发生了高纬因冯小怜要看攻城而延误战机的故事。但我们要问:如果没有冯小怜,北齐就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当时北齐军队虽然还有一定实力,但士气低落,指挥系统混乱。而北周在宇文邕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军队训练有素。
在晋阳失守后,高纬逃回邺城。如果他能够组织有效抵抗,或许还能延续北齐的寿命。但他却匆匆传位给8岁的儿子高恒,自己继续逃亡。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彻底断送了北齐的最后希望。

关于冯小怜最著名的"玉体横陈"典故,最早出自李商隐的诗作。正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此事,《北齐书》只说"后主惑之,坐则同席,出则并马,愿得生死一处"。
退一步说,即使确有其事,在一个王朝行将就木之时,君主荒淫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每个亡国之君身边似乎都要有一个"祸水"来承担责任。
这种将亡国责任推给女性的叙事模式,实际上是史家为尊者讳的传统。他们不忍过分指责君主,于是将罪名转嫁到女性身上。

从北周的视角来看,灭齐是经过长期准备的战略行动。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他等待的就是北齐内部混乱的时机。
当宇文邕看到北齐诛杀斛律光时,就知道机会来了。他敏锐地抓住了北齐政治腐败、军心涣散的弱点,果断发动进攻。在这个过程中,冯小怜的存在与否,对战争结局的影响微乎其微。
宇文邕在灭齐后曾说过:"朕平齐之役,唯得二人可用,一为斛律光之弟斛律羡,一为段韶之弟段德操。"这句话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北周看重的是北齐遗留的人才,而不是某个女性的影响力。

冯小怜的悲剧在于,她成了北齐灭亡的替罪羊。后世文人为了解释一个王朝的覆灭,需要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于是"红颜祸水"的叙事应运而生。
但历史的真相从来都不这么简单。北齐的灭亡,是其政治腐败、军事失策、内部倾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冯小怜作为一个弱女子,既没有参与朝政决策的能力,也没有祸乱朝纲的动机。她不过是乱世中的一个可怜人,被迫承担了她本不该承担的罪名。
当我们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时,应该超越"女色误国"的简单叙事,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一个王朝的兴衰,从来都不是某个人能够左右的,而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或许才是冯小怜的故事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