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大国重器,和平盾牌:九三阅兵新型武器装备全景解读

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战鹰呼啸,大国重器次第亮相,既展示着捍卫和平的钢铁力量,也述说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自信与从

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战鹰呼啸,大国重器次第亮相,既展示着捍卫和平的钢铁力量,也述说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自信与从容。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继2019年国庆大阅兵后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1。

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为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充分展示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1。

01 陆上铁流:突击装备的跨越式升级

阅兵场上,地面突击方队以独特的 “箭形”布阵动地而来,寓意打赢之箭、胜利之箭-5。

这一布阵由99B坦克、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编成,作为陆军地面突击力量的新一代装甲装备,尽显攻坚突破的强大战力-1。

与99系列相比,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实现了颠覆性升级。最直观的变化是炮塔外形从之前99系列比较板正的造型,变成了多棱的突起设计,大大增加对手炮弹的命中难度,提升生存能力-5。

这两型装备智能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能够实现在特定环境下静默接近敌人,避免因噪声过大而暴露自身目标-5。

100坦克和100支援战车驾驶员配备了新型可视化头盔,可以将车辆的行驶数据及侦察图像实时显示,提升驾驶员对车辆状况及战场态势的掌握程度-5。

02 海空力量:从近海防御到远洋作战

两栖突击方队展示了三型两栖轮式战车,包括两栖轮式装甲突击车、两栖轮式步兵战车及两栖轮式自行榴炮车-7。

新装备最大的改进在于提升海上机动能力,通过改进助浮装置、推进装置等方式,增强了装备浮力储备及抗风浪能力,大幅提升海上航行时速-7。

与以往相比,最突出的变化是在车首部位增加助浮装置,配备多块浮箱,有效提升装备浮力,满足海上安全航行要求-7。

海天盾牌,御敌铠甲。舰载防空武器方队4型受阅装备构成远近衔接、立体对空防御体系,其中舰载激光武器具有精准毁伤、持续打击的突出优势-1。

03 防空反导:构筑立体化防护屏障

对空抗击方队受阅的红旗-20、红旗-19、红旗-29等6型装备,可实施多段多层反导拦截、远中近程防空抗击,构筑起防空御天的坚固屏障-1。

面对复杂的空天安全威胁,我军已建立起完整的防空反导体系-3。在高度与射程上,覆盖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在对象上,涵盖飞航式、弹道式和高超声速各类目标-3。

最新款防空武器红旗-29的高机动发射车和东风-26弹道导弹发射车类似,轮式底盘使它具备更高机动性能,能够快速变换阵地,提升自身生存能力-3。

定向能武器首次亮相阅兵场,包括激光武器和高能微波武器-3。这类武器利用高度集中的定向束流能量破坏或摧毁目标,具有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破坏威力大等突出优点-3。

04 无人作战:智能化战争的未来走向

空中无人作战方队受阅的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无人制空作战飞机、舰载无人直升机,可隐蔽出击、广域覆盖、自主协同,创新未来空战新样式-1。

这些无人装备展现出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化战争领域的最新成果。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在以“中国军队正在领先”为标题的文章中指出,中国如今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已成为创新者和科技领导者,而九三阅兵足以证明,现在必须将军事技术也列入其中-4。

电子对抗方队受阅的5型电子对抗骨干装备,全频侦控、精准压制,是制胜多域联合战场的利器-1。这些信息化装备展示了我军在新质新域作战能力上的巨大进步。

05 战略威慑:三位一体的核反击力量

此次阅兵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展示之一是首次集中展示我军陆、海、空基 “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1。

核导弹第一方队,受阅的 “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标志着中国战略核力量体系的完善-1。

“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的出现,填补了中国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系统空白-6。其射程覆盖范围象征着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下的战略威慑底气-6。

核导弹第二方队,“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懾,以武止戈、砥定乾坤-1。巴基斯坦《每日新闻报》提到,这款导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之一-10。

06 高超音速:颠覆传统防御体系

高超声速导弹方队受阅的鹰击-21、东风-17、东风-26D导弹,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是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新型杀手锏-1。

这些高超音速武器以其惊人的飞行速度和不可预测的飞行轨迹,能够突破现有任何导弹防御系统,代表了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

以快制强,极速打击。这类武器的亮相,表明中国在高超声速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柱。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中国此次阅兵展示了从“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战略核力量,到超高音速“航母杀手”等一系列最新型武器装备-4。

07 外媒视角: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国际媒体对中国九三阅兵给予高度关注,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将此次活动称为 “大规模阅兵式” ,指出其充分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实力”-2。该媒体报道,在中国,“人们热情地挥舞着中国国旗,社交媒体用户在网上表达了巨大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

美国《华盛顿邮报》强调阅兵传递的战略信号,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通过此次阅兵明确传递出 “军事胁迫中国绝无可能” 的信息-2。

俄罗斯《国家防务》杂志总编辑伊戈尔·科罗琴科表示,这次阅兵表明,中国是一流的军事强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国防工业体系-4。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刊文称,中国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阅兵仪式,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军事能力的重大飞跃-10。

九十二岁的抗战老兵杨化烽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胸前挂满奖牌,满怀自豪地说:“看看咱们国家的飞机……无人敢轻易挑衅它们。”-2 这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人,道出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自强的心声。

这场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强大而自信的中国,展现了捍卫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的能力与决心。

正如美国《华盛顿邮报》所指出的,中国通过此次阅兵明确传递出“军事胁迫中国绝无可能”的信息-2。

大国重器,为国铸盾。这些尖端武器装备,构筑起保卫和平的坚固屏障,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